《道德经》第十章通行本原文:

载营魄抱一,能无离乎?

专气致柔,能如婴儿乎?

涤除玄览,能无疵乎?

爱民治国,能无为乎?

天门开阖,能为雌乎?

明白四达,能无知乎?

生之畜之,生而不有,为而不恃,长而不宰,是谓玄德。

译文:

灵魂(精神)和肉体(物质)合一,能永不分离吗?

聚集精气,使得恬静柔和,能像出生的婴儿一般自如吗?

清除杂念,使得心灵清澈,能如明镜一般没有污垢吗?

爱护百姓,治理国家,能遵行无为而治的理念吗?

五官开合,吐纳呼吸,行动言表,能静如处子吗?

明晓天地,洞察四方,能不玩弄权术和心智吗?

生长养育万物而不占为己有,有了贡献和功勋而不居功自傲,

任凭万物自然生长而不去主宰和掌控,这就是最高深的“德”。

逐句解释:

载营魄抱一,能无离乎?

载(有记戴),有的理解为语气词,有的表负载,都可以,都不影响理解。关键是营魄,即魂魄,聚集在身体上的精气。魂是能独立躯壳而存在的魂灵,属阴气,这里代表精神,魄则依赖本体而存在的某种精力,属阳气,这里代表形体。这里是说要使两者合二为一,和谐平衡,达到最佳状态。

专气致柔,能如婴儿乎?

专也有写槫,有说专一、集聚,也有说运转,都无大碍。这里的意思是,聚集精气以使平静柔和,就像新生儿一样安详。这是说要达到一种恬淡和自然的状态。

涤除玄览,能无疵乎?

玄览也有写玄鉴,意为镜子。涤除就是清洗去除。
即清除心中杂乱不堪的东西,使得心如明镜,没有瑕疵。这里是说明心见性,保持内心澄澈。

爱民治国,能无为乎?

统治者要爱护百姓,治理国家能否做到顺其自然,无为而治。什么是无为而治呢?多言数穷,不若守于中。少人为干预,遵照事物本来的样子去发展。

天门开阖,能为雌乎?

天门即五官,耳鼻口眼舌,能够自然开合,保持一种柔和平静。雌是柔静的体现。这里是说要静如处子,保持淡定。

明白四达,能无知乎?

理解天下万物,洞察四方人情,少点智谋和伪诈。这是告诉我们应该坦诚以待,实事求是去了解天下事物。

生之畜之,生而不有,为而不恃,长而不宰,是谓玄德。

生育养育,也不会占据为私有;做出了成绩贡献也不恃才傲物、自以为是;万物生长顺其自然,少去干预主宰。这里是说要无我利他,以无为胜有为,这才是好的德行。

心得总结:

本章老子是告诫众人:
前面讲要神形合一、专一致柔、清除杂念、净心守静、无为而治、爱民弃智,做到这六项就算入道有德了,后面提到如果能无我利他、道法自然则就是至高的德了。

1、首先要保持内心的和谐,聚精会神,如婴儿和雌性小动物般宁静。
2、再清除掉内心的杂念,保持心中的淡泊。少点智谋去对付老百姓,多一份真诚与关爱。
3、然后要无私利他,不要去计较个人得失,少点人为控制,一切顺其自然。

本章老子依然在论证清静无为和无为而治的思想理念。总体上来讲,人尤其是领导者应该保持身心和谐,效法天地,遵循客观规律,让万物自然生长。这就是最好的“德”,体现的依然是一种朴素的无为而治的思想。

现如今看老子的话很有意义。如今人们总喜欢干预自然,期望违反客观规律来迅速致富和获得高额回报,甚至不惜一切手段。这时候人就变得狂躁、贪婪、扭曲,内心无法宁静,身心也不再柔顺和谐。而这样的结果是,既达不成目标,还搞的身心疲惫,乌烟瘴气。

如今社会,我们真的很需要读读《老子》,在浮躁中找到一份宁静,在贪婪中找到一份和善,我们平复心态,遵循客观自然,最后才能真正得到我们想要的发展和幸福。

有些人把老子这章看成了修道打坐,练气养神的方法,这个我全然看不出来。道教与《道德经》本来就是两回事,道教的炼丹修道,避世隐居,长生不老等完全是曲解了老子的学说,或者只是故意借用而已。这也是无奈吧。其实《道德经》只是一本哲学类经书,很多内容并没有逻辑推导,因此理解起来各种各样,五花八门。这样也好,不是么?你心中是怎样的看法,看到的便是怎样的。所谓相由心生,读书学习也是如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