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道德经原文》
章节 1道可道道可道,非常道;名可名,非常名。无名,天地之始;有名,万物之母。故常无欲以观其妙,常有欲以观其徼。此两者同出而异名。同谓之玄,玄之又玄,众妙之门。
章节1解说
章节 2天下皆知美之为美天下皆知美之为美,斯恶已;皆知善之为善,斯不善已。故有无相生,难易相成,长短相形,高下相倾,音声相和,前后相随。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,行不言之教,万物作焉而不辞。生而不有,为而不恃,功成而不居。夫唯弗居,是以不去。
章节2解说
章节 3为无为,则无不治不尚贤,使民不争;不贵难得之货,使民不为盗;不见可欲,使民心不乱。是以圣人之治,虚其心,实其腹,弱其志,强其骨;常使民无知无欲,使夫知者不敢为也。为无为,则无不治。
章节3解说
章节 4道冲而用之道冲而用之,或不盈,渊乎似万物之宗。挫其锐,解其纷,和其光,同其尘。湛兮似若存。吾不知谁之子,象帝之先。
章节4解说
章节 5天地不仁天地不仁,以万物为刍狗;圣人不仁,以百姓为刍狗。天地之间,其犹橐籥乎?虚而不屈,动而愈出。多言数穷,不如守中。
章节5解说
章节 6谷神不死,是谓玄牝谷神不死,是谓玄牝。玄牝之门,是谓天地根。绵绵若存,用之不勤。 ...
道德经第81章
《道德经》第八十一章通行本原文:信言不美,美言不信;
善者不辩,辩者不善;
知者不博,博者不知。
圣人不积。既以为人己愈有,既以与人己愈多。
天之道,利而不害;圣人之道,为而不争。
译文:可信的话不漂亮,漂亮的话不可信。
善良的人不巧辩,巧辩的人不善良。
知道的人不广博,广博的人不知道。
圣人并不需要积蓄和占有。
帮助他人越多,自己就越充足;给予他人越多,自己就越丰富。
上天的规律,有利于万事万物而不去妨害;
圣人的准则,有所作为但不为自己去争夺。
逐句解释:信言不美,美言不信;信:人言为信,要真实可靠的,不能虚伪。美:漂亮、华丽。真实可信的话不漂亮,听起来漂亮的话并不可信。人们总喜欢听好听的,于是谎言就多了。如果人们愿意听到真实的,那么就应该摒弃那些漂亮的话。因为漂亮的话往往是经过粉饰后的假大空话。老子劝诫人们要真实,不要被美丽的谎言所迷惑。
善者不辩,辩者不善;辩:有口才,会巧辩,花言巧语,华而不实。淳朴善良的人不会巧言善辩,而能说会道、巧言善辩的人往往并不淳朴善良。这里与帛书版有一些出入,帛书版为“善者不多,多者不善”。那个意思是得道之人的善良,是无为而不争 ...
道德经第80章
《道德经》第八十章通行本原文:小国寡民。
使有什佰之器而不用,使民重死而不远徙。
虽有舟车,无所乘之;虽有甲兵,无所陈之。
使民复结绳而用之。
甘其食,美其服,安其居,乐其俗。
邻国相望,鸡犬之声相闻,民至老死,不相往来。
译文:国家可以变小点,民众也可以少点。
虽有各种工具器械但并不需要使用,让人民看重死亡而无需远离迁徒。
虽然有船只车辆,却不是必须乘坐;虽然有武器装备,却没有必要去陈列阵前。
使人们回到远古结绳记事的朴素状态中去。
使人们有甘美的食物,有漂亮的衣服,有安稳的住所,有欢乐的风俗。
邻国之间互相望得见,鸡狗的叫声可以听得到,但人民从生到死,彼此并不需要互相往来。
逐句解释:小国寡民。帛书版为:小邦寡民,帛书版成书在刘邦当皇帝之前,无需避讳“邦”。使得城邦变得很小,民众也不是很多。这句是在警戒那些诸侯王,不要只想着扩大领地,称霸天下。而是安身立命,管理好自己的领地,让民众安居乐业。这句话初看似乎与中央大国的概念不同,但老子说这个是有其时代背景的。那时候正值春秋末期,周天子名存实亡,天下分崩离析,各诸侯野心勃勃,为了一己私欲而争霸天 ...
道德经第79章
《道德经》第七十九章通行本原文:和大怨,必有余怨,安可以为善?
是以圣人执左契,而不责于人。
有德司契,无德司彻。
天道无亲,常与善人。
译文:和解深重的怨恨,必然会留下残余,这怎么算是妥善的办法呢?
因此,有道的圣人保存借据,但并不凭此苛责于人。
有“德”之人就像持有借据的圣人那样公允,无“德”之人就像掌管租税的官员那样苛责。
天道对任何人都没有偏爱,它永远帮助有德之人。
逐句解释:和大怨,必有余怨,安可以为善?和:和解。和解深仇大怨,必然还留有余怨,这算什么妥善的解决方案呢?
是以圣人执左契,而不责于人。契:契约。责:责备,这里指索取欠债。所以圣人拿着借条,但并不责备于人,并不以此要挟索取欠债。
有德司契,无德司彻。司契:掌管合约。司彻:掌管税收的官职。有“德”之人就像持有借据的圣人那样公允,无“德”之人就像掌管租税的官员那样刻薄。
天道无亲,常与善人。无亲:没有偏爱。与:给予、帮助。善人:善良、有德的人。天道对任何人都没有偏爱,它永远帮助善良的人。
心得总结:本章老子是想告诫人们要以善待人,与前面的以德报怨类似。上天并没有亲疏贵贱之分,但会帮助 ...
道德经第78章
《道德经》第七十八章通行本原文:天下莫柔弱于水,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,以其无以易之。
弱之胜强,柔之胜刚,天下莫不知,莫能行。
是以圣人云:受国之垢,是谓社稷主;受国不祥,是为天下王。
正言若反。
译文:天下最柔弱的莫过于水,攻克坚强没有什么能胜过它,因此没有什么能替代水。
弱可以胜过强,柔可以胜过刚,天下没有人不知道,但却没有人能实行。
因此,圣人常说:能承受国家的屈辱,才配作天下的君主;能承担国家的灾难,才配做天下的君王。
正面的语言,听起来好像都是反话。
逐句解释:天下莫柔弱于水,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,以其无以易之。无以易之:易,替代。意为没有什么能够代替它。天下最柔弱的莫过于水,攻克坚强没有什么能胜过它,因此没有什么能替代和改变水。上善若水,水的品性受到老子极大地推崇。
弱之胜强,柔之胜刚,天下莫不知,莫能行。弱可以胜过强,柔可以胜过刚,天下没有人不知道,但却没有人能实行。柔弱胜刚强,老子反复提及过。这个道理大家虽然都懂,但却不愿去实行。因为人人都想把自己变得强大,而不希望自己弱小。
是以圣人云:受国之垢,是谓社稷主;受国不祥,是为天下王。受国之垢:垢,屈辱 ...
道德经第77章
《道德经》第七十七章通行本原文:天之道,其犹张弓与?
高者抑下,下者举之,有余者损之,不足者补之。
天之道,损有余而补不足。
人之道,则不然,损不足以奉有余。
孰能有余以奉天下,唯有道者。
是以圣人为而不恃,功成而不处,其不欲见贤。
译文:上天之道,不是很像张弓射箭吗?
弦拉高了就压低一点,低了就再拉高一点,拉得过满了就减少点,拉得不足就增补它。
老天的规律,是减少有余的补给不足的。
可是人类的法则却不是这样,人间要减少不足的,来奉献给有余的人。
那么,谁能够减少有余的来补给天下呢?只有有道的圣人才可以做到。
因此,得道的圣人有所作为而不自傲,有所成就而不居功,他不愿意彰显自己的贤能和成就。
逐句解释:天之道,其犹张弓与?客观自然运行规律,就好像拉弓射箭一般。老子喜欢借用具体事物来打比喻,什么风箱、轮毂、山谷、河流等,这次拿拉弓来说明天道的运行特点。
高者抑下,下者举之,有余者损之,不足者补之。拉弓如果弦拉得高了就会压低一点,低了就再拉高一点,拉得过满了就减少点,拉得不足就增补它。射箭只有不偏不倚,不增不减,恰如其分才能命中目标。说明天之道在于维持自然界的平衡。 ...
道德经第76章
《道德经》第七十六章通行本原文:人之生也柔弱,其死也坚强;
草木之生也柔脆,其死也枯槁。
故坚强者死之徒,柔弱者生之徒。
是以兵强则灭,木强则折。
强大处下,柔弱处上。
译文:人活着的时候身体柔弱,死了以后身体就变得僵硬;
草木生长的时候也很柔脆,死了以后就变得枯槁。
所以,顽固僵硬是死亡之道,柔弱灵动是生长之道。
因此,用兵逞强会走向灭亡,树木僵硬就容易折断。
过于强大会处于劣势,保持柔弱会处于优势。
逐句解释:人之生也柔弱,其死也坚强;人活着的时候身体柔弱,死了以后身体就变得僵硬。人是有思想的动物,灵活柔弱反而适应能力强,而死板僵化则适应能力差。
草木之生也柔脆,其死也枯槁。草木生长的时候也很柔脆,死了以后就变得枯槁。植物莫不如此,有生命的时候含有水分,枝叶柔弱,等到死了,就变得干枯坚硬。
故坚强者死之徒,柔弱者生之徒。所以,顽固僵硬是死亡之道,柔弱灵动是生长之道。从动植物来看的确如此,柔弱代表生命,坚强僵硬反而代表死亡。这里老子只是比喻为人要懂得柔弱之道,而不是自我逞强。
是以兵强则灭,木强则折。因此,用兵逞强会走向灭亡,树木僵硬就容易折断。兵锋尖锐,过于强 ...
道德经第75章
《道德经》第七十五章通行本原文:民之饥,以其上食税之多,是以饥。
民之难治,以其上之有为,是以难治。
民之轻死,以其上求生之厚,是以轻死。
夫唯无以生为者,是贤于贵生。
译文:人民之所以遭受饥荒,是由于统治者征收的赋税太多,所以才导致饥荒。
人民之所以难以治理,是由于统治者贪图功名,不断干涉民生,所以才难以治理。
人民之所以冒死抗争,是由于统治者奉养优厚,老百姓没有活路,所以才冒死轻生。
不以生存而任意妄为的人,要贤于那些过于重视物质生活的人。
逐句解释:民之饥,以其上食税之多,是以饥。食税:食用税赋,指享用民脂民膏。人民之所以遭受饥荒,是由于统治者征收的赋税太多,所以才导致饥荒。民众养活自己尚且不易,还要养活统治阶级。
民之难治,以其上之有为,是以难治。有为:相对无为来讲,是统治者强作妄为、干预自然规律。人民之所以难以治理,是由于统治者贪图功名,不断干涉民生,所以才难以治理。领导者有为是为了名利,而真正为了老百姓则是无为不争,清静自然。
民之轻死,以其上求生之厚,是以轻死。轻死:轻视死亡,即不怕死。求生之厚:奉养过于丰厚奢侈。人民之所以不怕死,是由于 ...
道德经第74章
《道德经》第七十四章通行本原文:民不畏死,奈何以死惧之?
若使民常畏死,而为奇者,吾得执而杀之,孰敢?
常有司杀者杀,夫代司杀者杀,是谓代大匠斫。
夫代大匠斫者,希有不伤其手矣。
译文:民众不怕死,又怎能用死亡来威胁他们呢?
如果民众都怕死,那么把为非作歹的人抓来杀掉,还有谁敢轻举妄动呢?
应该由掌管杀人的司法机构去杀人,如果代替司法机构去杀人,就如同代替高明的木匠去伐木。
代替高明的木匠去伐木,很少有不伤到自己手的。
逐句解释:民不畏死,奈何以死惧之?民众不怕死,又怎能用死来威胁他们呢?这句话是对历代统治者的告诫。人们虽然贪生,但也并不惧怕死亡。对于暴政,老百姓在忍无可忍时也会拼死一搏,即便冒着杀头的危险也会起义反抗。因此统治者不要欺人太甚,把老百姓逼入墙角。
若使民常畏死,而为奇者,吾得执而杀之,孰敢?为奇:奇,奇诡、诡异,这里指作恶多端。执:抓捕、拘押。如果民众都怕死,那么把为非作歹的人抓来杀掉,还有谁敢轻举妄动呢?这句是反问,意思是通过严刑峻法并不能阻止人们犯罪。治理百姓应该从根本上教化民众,让老百姓能够“甘其食,美其服,安其居,乐其俗”,当民 ...
道德经第73章
《道德经》第七十三章通行本原文:勇于敢则杀,勇于不敢则活。
此两者,或利或害。
天之所恶,孰知其故?
是以圣人犹难之。
天之道,不争而善胜,不应而善应,不召而自来,繟然而善谋。
天网恢恢,疏而不失。
译文:勇敢而无所顾忌,则充满凶险;勇敢而有所顾忌,则化险为夷。
这两种方式,一个有利,一个有害。
上天所厌弃的事物,谁知道它的原因呢?
因此,圣人做事都小心谨慎、有所顾忌。
所谓天道,不争而能胜利,不言而有响应
,不召唤而自来,从容坦然而善于谋划。
天道虽然宽广稀疏,却并不漏失。
逐句解释:勇于敢则杀,勇于不敢则活。勇:来自内心的勇气、胆量。敢:古时的“敢”表示无所畏惧,缺乏敬畏,是一种外部表现。勇敢得肆无忌惮,则会带来灾祸;勇敢但心存敬畏,则会逢凶化吉。
此两者,或利或害。勇和敢这两者,“勇于敢”带来不利,“勇于不敢”则有利。
天之所恶,孰知其故?上天的喜好厌恶,谁知道其中原因呢?上天无差别对待众生,喜欢或者厌恶某事物也不需要理由。
是以圣人犹难之。所以圣人把问题当困难来处理,总是小心翼翼,有所顾忌。
天之道,不争而善胜,不应而善应,不召而自 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