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道德经》第七十八章通行本原文:

天下莫柔弱于水,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,以其无以易之。
弱之胜强,柔之胜刚,天下莫不知,莫能行。
是以圣人云:受国之垢,是谓社稷主;受国不祥,是为天下王。
正言若反。 
        

译文:

天下最柔弱的莫过于水,攻克坚强没有什么能胜过它,因此没有什么能替代水。
弱可以胜过强,柔可以胜过刚,天下没有人不知道,但却没有人能实行。
因此,圣人常说:能承受国家的屈辱,才配作天下的君主;能承担国家的灾难,才配做天下的君王。
正面的语言,听起来好像都是反话。

逐句解释:

天下莫柔弱于水,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,以其无以易之。

无以易之:易,替代。意为没有什么能够代替它。
天下最柔弱的莫过于水,攻克坚强没有什么能胜过它,因此没有什么能替代和改变水。上善若水,水的品性受到老子极大地推崇。

弱之胜强,柔之胜刚,天下莫不知,莫能行。

弱可以胜过强,柔可以胜过刚,天下没有人不知道,但却没有人能实行。柔弱胜刚强,老子反复提及过。这个道理大家虽然都懂,但却不愿去实行。因为人人都想把自己变得强大,而不希望自己弱小。

是以圣人云:受国之垢,是谓社稷主;受国不祥,是为天下王。

受国之垢:垢,屈辱。意为承担全国的屈辱。受国不祥:不祥,灾难,祸害。意为承担全国的祸难。
因此,圣人常说:能承受国家的屈辱,才配作天下的君主;能承担国家的灾难,才配做天下的君王。要想拥有相应地位,就要承担相应职责。君王当以国为家,以国为身,以国为重。

正言若反。

正面的语言,听起来好像都是反话。也就是好话听起来不是那么地入耳,忠言逆耳。

心得总结:

本章主要讲天下至柔为水。水看起来柔弱无比,然而却力量强大无比,能够攻坚克强。柔胜刚,弱胜强。老子极力赞美水,说上善若水。的确,水乃万物之源,没有了水,就没有了生命。这里老子指出水不去争功,遇物成形,始终保持谦卑柔和,没有私欲,因此水的品性接近于道。
 
“天下莫柔弱于水,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,以其无以易之。”老子对于水有着深刻的认识,前面章节反复提及过水,认为水是一切之源。水的特性与道是很接近的,之所以能够攻坚克强,就是因为它的柔弱与坚韧。
 
“弱之胜强,柔之胜刚,天下莫不知,莫能行。”弱能胜强,柔能克刚,这个道理人人都懂,但是真正践行的少之又少。这是为什么呢?天下人都希望自己变得强大,而不是希望自己弱小,这是人的自私和贪婪造成的。人性有两面性,有善有恶,人们常常心里知道什么是善,因为这是非常朴素的道理,而在付诸行动时,却不愿意践行善。
 
“是以圣人云:受国之垢,是谓社稷主;受国不祥,是为天下王。”这里老子借圣人之言来说明一个道理,即能够承受国家的耻辱和灾难的才能是一国之主。要想拥有相应权利,就得承担相应职责。作为一国之君,就得为国家承担相应责任,与国为一体,荣辱与共。现代国家早已没有了君王的概念,但是作为国家领导者也同样适用这个道理。
 
“正言若反。”老子最后来了这么一句,这是什么意思呢?这句话其实是对上面的一个概括,也就是人们所想的和所做的,与事实可能恰恰相反。比如人们想要多而不要少,人们想要强而不要弱,人们想要刚而不要柔,而事实上却少能胜多,弱能胜强,柔能克刚。“反者道之动,弱者道之用”老子早就指出了“道”的运行规律。

本章依然是对无为思想的概括,再次强调了柔弱胜刚强的道理。现实生活中,从长远来看,事物是平衡的,刚强不会永久,柔弱也是暂时的。老子认为,世界本质上是柔弱的,是安静的,一切事物又在朝着对立面不停运动和发展,等到达一定阶段,依然会回到原点。世界就这样循环往复,不断发展,波浪式前进,螺旋式上升。

当我们理解了世界运动的根本规律,也就明白了老子所说的“弱之胜强,柔之胜刚”以及“反者道之动,弱者道之用”领导者如果能明白这些,那么也就懂得如何治理天下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