道德经第66章
《道德经》第六十六章通行本原文:
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,以其善下之,故能为百谷王。
是以圣人欲上民,以其言下之;欲先民,以其身后之。
是以处上而民不重,处前而民不害。
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。
以其不争,故天下莫能与之争。
译文:
江海之所以能为百川汇聚的地方,是因为它善于居下,所以能成为百川之王。
因此,领导者要管理百姓,就要在言行上对百姓表示谦下;
要领导百姓,就要把自己的利益放在百姓之后。
因此领导虽然居于百姓之上,但百姓却并不感到压迫;虽然他身处百姓之前,但百姓却并不觉得妨害。
因此天下的百姓都乐意推举和拥戴而不会厌弃。
因为他不与人相争,所以天下没有人能和他相争。
逐句解释:
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,以其善下之,故能为百谷王。
百谷:川谷溪流。
江海之所以能成为百川汇聚的地方,是因为它善于居下,所以能成为百川之王。人往高处走,水往低处流。人如果能学得水的秉性,善于居下,那么也能聚集人们的力量。
是以圣人欲上民,以其言下之;欲先民,以其身后之。
上民:百姓之上,管理人们的意思。先民:在人们之前,意为领导。
因此,领导者要管理百姓,就要在言行上对百姓表示谦下;要领导百姓,就要把自己的利益放在百姓之后。所谓先天下之忧而忧,后天下之乐而乐。领导者如果能做到这点,那百姓就会乐于跟从了。
是以处上而民不重,处前而民不害。
不重:不堪重负。不害:无害。
因此领导虽然地位居于百姓之上,但百姓却并不感到压迫;虽然他身处百姓之前,但百姓却并不觉得妨害。这样领导与百姓就是鱼与水的关系,和谐融洽。
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。
乐推:乐于推举。
因此天下的百姓都乐意推举和拥戴而不会厌弃。这样的领导人们会爱戴,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。
以其不争,故天下莫能与之争。
因为他不与人相争,所以天下没有人能和他相争。
心得总结:
本章主要讲的是领导者与百姓的关系。前面章节详细讲解了无为的具体策略和方法论。本章就梳理了领导者与百姓之间该如何相处的问题。
“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,以其善下之,故能为百谷王。”在古代,“王”是最高的统治者,也是一个精神概念。指的是天、地、人乃至万物之间交汇融合,和谐统一的最高状态。作为最高统治者的王,是能够遵循自然,使得天、地、人和谐统一的人。这样的人也被称为拥有天德、地德和人德,老子这里用江海来比喻之。而江海之所以是百川之王,是因为它善于居下,百川都愿意流向它。
“是以圣人欲上民,必以言下之;欲先民,必以身后之。”老子把统治者比作江海,说圣贤的统治者之所以能够安抚万民,主要是因为他们没有私欲,把个人利益放在身后,对待民众就像江海对待百川一样谦和卑下,所以才能得到民众的尊敬和拥护。古时候阶级分明,各诸侯之王莫不高高在上,并不会关注黎民百姓生死,更别说对他们保持谦卑低下了。而老子关注民众的苦难,一针见血地指出领导者只有善居其下才能引领和管理民众。
“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。“这样的领导会受到人们的推举和拥戴。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,领导一心为民,民众就会归附。这些道理运用在企业管理以及为人处世上其实也是一样的。简单地说就是你对人们好,人们自然会推举你,所谓将心比心也。
”以其不争,故天下莫能与之争。”这里的不争是指不与百姓争夺利益,不是任何事情都不争取,保持佛系。做事情还是需要积极努力的,比如争取时间,争取创新,争取效率等,但这个争取是为了公众的利益,而不是个人的利益。当领导者能够抛弃私利,一心为民的时候,那么天下人心归顺,就没有人能够与之争夺了。
老子一直在为统治阶级规划一个理想国度。这个国度里统治者虽然高高在上统治着百姓,但因为清心寡欲,保持谦卑低下,老百姓感觉不到压迫;统治者抛却个人私欲,一心为民,因此民众并不感到有妨害。老子提出的实际是一个天人合一,和谐有序的理想社会。要想达到这种境界,需要有道的君王实行无为之治,同时也需要人们学习和遵循于“道”。
也有人批评老子是在替统治阶级着想,想着如何去笼络人心,如何保持自己的统治地位,进一步巩固阶级利益。这个说法并非错误,但我觉得这个批评并不恰当。当人类社会的阶级矛盾还没有消除的情况下,我们应该想办法调和阶级矛盾,找到一条彼此和谐共存的路。而老子就是通过深入的实际观察和深邃的思想,总结提炼了一套有效的治国策略和管理方法,这些都值得我们不断学习和借鉴。当然,不同时代、不同背景、不同特点的社会下自然会产生不同的观念和思想,我们也不必将老子的思想奉为金科玉律。我们只需保持宽广的胸襟,从古人的智慧中汲取到一些营养,结合实际情况加以运用就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