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道德经》第五十九章通行本原文:

治人事天,莫若啬。

夫唯啬,是谓早服;

早服谓之重积德;

重积德则无不克;

无不克则莫知其极,莫知其极,可以有国;

有国之母,可以长久。

是谓根深固柢,长生久视之道。
    

译文:

治理百姓和养护身心,没有比爱惜精力更为重要了。

爱惜精力,追求能够早点入“道”;

早点入“道”,就是为了多积“德”;

多积攒“德”,就没有什么不能胜任的;

没有什么不能胜任,那就无法估量他能力的极限;

无法估量他能力的极限,他就可以担负治理国家的重任。

有了治理国家的根本大道,国家就可以长久不衰。

国家长久不衰,就叫做根深蒂固,也是长久存在之道。

逐句解释:

治人事天,莫若啬。

事天:保养天性,养生的意思。啬:吝啬,吝惜,这里表示爱惜精力。
治理百姓和保养身心 ,莫过于爱护自己的精力。

夫唯啬,是谓早服;

服:从事、奉行。指早做准备,或指趁早服从道。
爱惜自己的精力,就是奉行早入“道”。

早服谓之重积德;

重:重视,多的意思。
早入“道”就是为了多积“德”。

重积德则无不克;

克:胜任。
多积“德”后,就没有什么不能攻克或胜任的。

无不克则莫知其极,莫知其极,可以有国;

极:极限、尽头。
没有不能胜任的,则无法知道其能力极限,无法知道极限,则可以治理天下。

有国之母,可以长久。

母:本源、根本,这里指“道”。
治理天下有根本之道,则可以长久。

是谓根深固柢,长生久视之道。

柢(dǐ):树木的根。视:生活。
这就是所谓的根深蒂固,是长治久安之道。

心得总结:

本章老子主要讲的是养生和修德,但本质上还是讲治国。“治人事天,莫若啬。”老子认为,要想治理好天下就得养好身心,并且奉行“道”的原则 ,不断积“德”。

“早服谓之重积德,重积德则无不克。”早点入道就是为了多积攒德,多积攒德就能无往而不胜。“啬”就等于早服,早服就等于早积累,即早保持生命的精气神。这里的“积德”与一般口语的“积德”并不同。老子的“德”是自然虚静之德,是人的秉性或禀赋;人们常说的“德”是儒家之德,是指人的品德和素质。老子修德是减损的过程,孔子修德是积累的过程。但老子在这里又说了个“积德”,而且要“重积德”,这个“积”实际不是“积累、增加”的意思,而是“逐渐”的意思,是逐渐地去接近和还原人的本性之德,是一个逐步有序地回归的过程,也就是“啬”的过程。

“无不克,则莫知其极。”回归到人最初的德性,也就返璞归真,就会能够无往而不胜。这种无往而不胜的能力,没有人知道极限在哪里,因为这是来自“道”的力量,它是无边无际、绵绵不绝的。当人拥有了这种能力,就可以治理天下了。

“有国之母,可以长久。”这个“母”就是最原始的根源,就是“道”,而我们依据根源表达出来就是“啬”,“啬”是“道”在外在表达。老子告诉我们为人处世都要遵从“啬”的原则,即爱护自己的身心,要保持简单朴素,而不要搞得纷繁复杂。这样才“深根固柢”和“长生久视”,也就是长久不衰。

本章老子的意思其实一种简单朴素的人生哲学,告诫我们要遵循减法原则,去掉多余的欲望,不断修“德”,不断接近于人最初的本性,回归于“道”。当能做到“无不克则莫知其极”时,就可以治理国家,且长治久安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