道德经第50章
《道德经》第五十章通行本原文:
出生入死。
生之徒,十有三;
死之徒,十有三;
人之生,动之死地,亦十有三。
夫何故﹖以其生生之厚。
盖闻善摄生者,陆行不遇兕(sì)虎,
入军不被甲兵;
兕无所投其角,
虎无所措其爪,
兵无所容其刃。
夫何故﹖以其无死地。
译文:
人始于出世,而终于死亡。
正常生长的十分之三,
半途夭亡的十分之三,
正常生长,妄为而死的也占十分之三。
这是为什么呢?这是因为他们生养优厚,过度贪婪了。
据说善于护持生命的人,
在山地行走不会遇到犀牛和老虎,
在战争中也不会被武器所伤。
犀牛对这样的人无处用角,
老虎对这样的人无从用爪,
兵器对这样的人也没法亮出锋刃。
这是什么原因?这是因为这样的人懂得顺应自然,而不会进入死亡之地。
逐句解释:
出生入死。
出世为生,入地为死。人之旅程就是从出生到死亡的过程。
生之徒,十有三;
徒:类,或通“途”。
能自然生长,寿终正寝的人,十占其三。
死之徒,十有三;
半途夭亡的,十有其三。
人之生,动之死地,亦十有三。
本来可以高寿,却妄动作死的人,也占十分之三。
夫何故﹖以其生生之厚。
生生之后:生长奉养过厚。
这是什么原因呢?是因为这类人生养过于优厚,适得其反,反而早亡。
盖闻善摄生者,陆行不遇兕(sì)虎,
摄生:养生,护持生命。兕:犀牛类动物。
听说真正懂得护持生命的人,在山地里遇不到犀牛和老虎。
入军不被甲兵;
被:遭受,招致。也有说被(pī)通披,表示身披,穿戴。
行军打仗,也不被武器伤害。懂得护持的人,也懂得躲避危险。
兕无所投其角,
犀牛也没法向这类人用角顶撞。
虎无所措其爪,
老虎也没法向这类人施以利爪。因为这类人懂得自然规律,动物们也伤害不了。
兵无所容其刃。
兵器也没法对这类人亮出锋刃。对于高手来讲,敌人的刀剑砍不到。
夫何故﹖以其无死地。
这是什么原因呢?因为这类人依循自然,就不会有死亡危险的境地。
心得总结:
本章老子通过人之生死来告诉人们,人生无常,生死有常。本质上仍然是在告诫人们应遵循自然,适可而止。
人之生死,早就注定了。出生之后,终极目标就是奔赴死亡,这是注定了的。人三分之一能寿终正寝,三分之一意外夭亡,还有三分之一是自己作死。虽然注定了要死,但生命的过程是因人而异的,你可以过得顺其自然,也可以浑浑噩噩,还可以任意妄为,这取决于你的态度和行为。
首先老子尊重生命,希望人们按照生命的自然规律成长和死亡,一切顺其自然。对那些“动之死地”的人,老子认为是“生生之厚”,也就是生养过于优厚了,超出了自然规律。对于不按规律发展,逾越自然法则的,那就会引祸上身,甚至自取灭亡。这是给人们的一个警钟。古时候贵族尤其是君王很崇尚养生,希望自己能长生不老,因此热衷烧丹炼药,有的甚至到了病态的地方,各种秘方不断尝试。但实际情况我们知道,人没有不死亡的,这是客观规律。如果你过于追求养生,过于在意死亡,最后可能适得其反,死无其所。
其次老子认为“善摄生者”,也就是懂得护持生命的人,毒虫猛兽不敢伤害他,敌人的武器也无法伤害他。而什么是“善摄生者”,如何做才是““善摄生”呢?老子没有明说。但通过上句的“生生之厚”以及之前的章节来推断,老子的意思应该是懂得舍弃欲望,懂得顺应自然的人就是“善摄生者”,这样的人纯真质朴,如初生的婴孩,做事情都是顺势而为,因而可以化解灾祸。
不被猛兽所袭击,不被刀兵所伤害,这样的人可谓通晓天地,洞悉了一切规律,是修“道”的高人。老子并没有说这样的人是怎样练成的,也没有说达到这样容不容易,他老人家只是一再强调这个规律,告诫人们应该怎样和不应该怎样。其中的道理,需要自己去感悟和琢磨,当然每个人的理解和看法都不尽相同。人人心中都有一个老子,这个也没有必要统一。只要能保持开放和谦卑的心态,从老子的言语中获得智慧,感悟到人生的真谛,这便是善莫大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