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道德经》第四十九章通行本原文:

圣人恒无心,以百姓之心为心。

善者善之;不善者亦善之;德善也。

信者信之,不信者亦信之,德信也。

圣人之在天下,歙歙焉,为天下浑其心,百姓皆注其耳目焉,圣人皆咳之。

译文:

有道的人是没有私心的,以百姓的心当作自己的心。

善良的人,善待他们;不善良的人,也善待他们,这样就人人向善了。

守信的人,信任他们;无信的人,也信任他们,这样就人人有信了。

有道的人治理天下,会收敛个人的私欲和偏见,使天下人们的心思归于纯朴,
百姓们都很重视耳闻目睹,有道的人善待百姓如婴孩一般,让大家回归到质朴自然。

逐句解释:

圣人恒无心,以百姓之心为心。

恒:长久。
圣人也就是有道的统治者,他们往往没有自己的私心,也没有主观偏见,以百姓的心当作自己的心,也就是一心为民,天下为公。

善者善之;不善者亦善之;德善也。

德:通“得”,也可以当成道之形式理解。
善良的人,我们要善待,不善良的人,我们也依然善待,这就是得到善之真谛了。这是说无差别对待众生,只要领导者用心,那么一定可以感化民众。

信者信之,不信者亦信之,德信也。

有信用的人,信任他们;无信用的人,也信任他们,这样就会建立起信任来。这里也可以说这就是一种有德的信任。

圣人之在天下,歙歙焉,为天下浑其心,百姓皆注其耳目焉,圣人皆咳之。

歙(xī):吸气,指收敛。浑其心:使心淳朴,不用智巧。咳:通孩,使老百姓回复到婴儿般的状态。
有道的统治者治理天下,会收起个人的欲望,让天下百姓回归质朴,百姓是善于观察和聆听的,有道圣君像对待孩子一般善待百姓,即爱民如子,那样百姓就会回归初心了。也有解说咳乃阂(外闭也),即领导者可以使老百姓收敛闭合欲望,回归纯朴,这个说法我觉得不是太好,而应该是视百姓如自己孩子一般,无论良善与否,无论诚信与否,都会言传身教,珍爱无比。

心得总结:

本章老子主要告诫领导者去掉私心,不失偏颇,善待他人,爱民如子,通过种种德行感化民众,最后得到百姓认可,从而天下大治。

这章的内容在之前章节也被反复提及过,总结起来就是“收敛欲望,无我利他”。人类痛苦的根源在于个人欲望的无限膨胀,只有放下才能获得解脱,当内心质朴纯真,做事情才能得心应手,但真正能做到这点的人少之又少,所以老子才不断强调这个。为人最难的是去除个人欲望与杂念,笃守内心的宁静与淡泊,这是一种非常高的智慧和修养,普通人不好做到这点,领导者更难做到,然而领导人必须做到,只有做到了这点才能堪称合格领导人或管理者。

这一章讲的治国安邦之道,主要是面向统治者来说。作为领导者,首要的任务就是为人民谋福祉,为了人民的利益而奋斗,这不是空话,也只有这样,才能得到人民的爱戴和拥护。无论是古代君王还是现代政府,也无论是东方农业大国还是西方商业社会,这个使命始终未改。现代政治把“为人民服务”具体化了,有的甚至变成了具体的条规章程,而老子在那个年代是从辩证的角度提出了自己的理念:唯有善待一切民众,爱民如子,才能治理好天下。

老子的论证从什么是“道”和“德”,再到如何治国安邦,如何对待民众,如何修身养性都说得很多了。虽然没有详细的逻辑推演和反复论证过程,但老子的话足够简明扼要,该表达的意思已经足够我们去理解和意会了。这是老子《道德经》好的地方,当然也是某些人认为不严谨的地方。但我觉得既然是经书,就不应该繁文缛节,也不要旁征博引,而是简明扼要,字字珠玑,把道理描绘出来即可,没必要揉碎了分析。老子的话是一种智慧,是点悟人生,而不是具体的实施手册和操作指南。懂得人自然会通过理解加以运用,不懂的人说破了也没用。

从本章来看,老子已经说得很明白了。就是告诫统治者要收敛欲望,返璞归真,善待百姓,爱民如子,以无为而胜有为。道理浅显,但实施起来并非易事。如何做,如何面对,还是要看个人的决心。对于领导者来讲需要从领悟到实践,对于个人来讲,其实也是一样的,如果能够做到善待他人,真诚以待,将心比心,那么一定可以换取他人的真心,最后收获相应的福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