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道德经》第四十六章通行本原文:

天下有道,却走马以粪。

天下无道,戎马生于郊。

罪莫大于可欲,祸莫大于不知足,咎莫大于欲得。

故知足之足,常足矣。

译文:

治理天下遵循于“道”,让战马回到田地耕种。

治理天下不遵循“道”,小马驹在战场上出生。

最大的罪过莫过于不断满足私欲,最大的灾祸莫过于永不知足,最大的过错莫过于贪得无厌。

所以知道什么时候该满足了,就能得到永久地满足。

逐句解释:

天下有道,却走马以粪。

走马:善跑的马,意为战马。却:屏去,退回。粪:耕种,播种。
天下有“道”,让战马从战场回到田间耕种。这是说天下安宁,没有战争,百姓安居乐业。

天下无道,戎马生于郊。

戎马:战马。郊:野外,指战场。
天下失去“道”,战马从野外战地出生。这是说天下大乱,战祸连年,百姓不得安宁。

罪莫大于可欲,祸莫大于不知足,咎莫大于欲得。

罪:罪过。可欲:尽情放纵欲望。祸:灾祸。疚:过错。欲得:想要得到。
最大的罪过在于尽情放纵,不断满足自己的私欲,而最大的灾祸莫过于永不知足,最大的过错莫过于总想得到。要知道欲望无止境,人一旦贪婪成性,最后就会迷失自我,招来灾祸。

故知足之足,常足矣。

知足之足:懂得满足的满足。
懂得什么时候该满足的这种满足,才能长治久安,得到永久地满足。否则欲望没有尽头,过度追求欲望,违反自然规律,人就会走向歧途。

心得总结:

本章老子主要是告诫人们尤其是领导者应该控制欲望,保持平和心态,遵循无为而治,还百姓以安宁,让人们安居乐业。这是对于“德”的进一步解释,也是“道”的内涵延续。

《道德经》全文都在解释什么是“道”和什么是“德”。老子通过一些实际实例在不断强调和告诫人们,凡事有“度”,要“守于中”。当我们理解了天下万物运行的规律,了解事物之间存在的“尺度”时,我们便知道了该如何做,也便知道了处理事物的分寸。

“罪莫大于可欲,祸莫大于不知足,咎莫大于欲得。”老子是在告诫我们应该遵循自然,保持朴素,对于欲望要适可而止,这样就不会犯下过错,引来灾祸。当然这里要注意的是并非人们不能有欲望,老子不是让人们无欲无求,得过且过,而是让人们去除多余的欲念,尤其是领导者,应该天下为公,为了公共的利益而奋斗。

老子认为,统治者不瞎折腾,遵循自然法则,人们就能过上好日子。历史证明也是如此,历朝历代开朝通常都政治清明、社会安宁,而后期统治阶级渐渐变得贪婪无度,与客观自然渐渐背离。统治者通过各种方式使阶级利益固化,巧立名目剥削百姓,使人们生活于水生火热之中,最后导致天怒人怨,百姓被迫走上了反抗的道路。

“知足之足,常足矣”,对于一切事情都掌握有度,知道什么时候该满足,什么时候该停止,哪里还会“不知足”呢?当人能做到胸中有数,凡事适度,那就是遵循自然,初闻其道了。这样的人,心中通透,诸事顺遂,自然能快乐满足,长治久安了

注意老子的“知足常足”与我们通常说的“知足常乐”是有区别的。首先老子的文章针对的是领导者和管理者,即有话语权的人,告诫他们应该放下自我,去除私欲,把百姓的利益放在个人之前。“为了人民美好的生活”这个愿望是可以无止境的,只要符合了“道”的规律,遵循自然法则即可。其次,老子说的“知足而足”是一种“无为而治”的体现,并非个人俗事上的随遇而安。老子这里说的是对于家国大事要知道什么时候该满足,什么时候该放下,要遵循客观规律,与自然和谐发展。

老子的观念既是一种崇高的德行,也是一种自然和谐的发展观。这与我们提倡的“人民的公仆”、“科学发展观”、“和谐社会”是类似的,只不过老子的话更有实操性也更具有深意,更能让人顿悟和发人深省。“知足之足”内涵丰富,值得我们不断思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