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道德经》第三十九章通行本原文:

昔之得一者:

天得一以清;地得一以宁;

神得一以灵;谷得一以盈;

万物得一以生;候王得一以为天下正。

其致之也:

天无以清,将恐裂;地无以宁,将恐废;

神无以灵,将恐歇;谷无以盈,将恐竭;

万物无以生,将恐灭;候王无以正,将恐蹶。

故贵以贱为本,高以下为基。

是以候王自称孤、寡、不谷。

此非以贱为本邪?非乎?

故至数誉,无誉。

是故不欲琭琭如玉,珞珞如石。

译文:

往昔得到过道的例子:

天得道而清明;地得道而宁静;

神得道而有灵;河谷得道而充盈;

万物得道而生长;王侯得道而天下大治。

推而言之:

天不得清明,恐怕要崩裂;地不得安宁,恐怕要震溃;

神不得灵性,恐怕要灭绝;河谷不能保持充盈,恐怕要干涸;

万物不能保持生长,恐怕要消灭;侯王不能保持正道,恐怕要倾覆。

所以贵以贱为根本,高以下为基础。

因此侯王们自称为“孤”、“寡”、“不谷”。

这不就是以贱为根本吗?不是吗?

所以最高的荣誉无须赞美和称誉。

不要求尊贵华丽像宝玉,而宁愿坚实朴素如磐石。

逐句解释:

昔之得一者。

得一:即得道。
曾经有过得道的例子。道生一,一生二。道是无,一是有,两者虽不等同。但这里的“一”可看成是“道”。

天得一以清;地得一以宁;

天得“道”而变得清明;地得“道”变得宁静。所谓朗朗乾坤,天清地宁。

神得一以灵;谷得一以盈;

神得一以灵:神或指人。灵:灵性或灵妙。谷:也作榖(gǔ),山谷,河谷。
神(人)得“道”而有灵性;河谷得道而充盈。所谓人有灵性,谷物充盈。

万物得一以生;候王得一以为天下正。

正:一本作“贞”,正统、准绳。也可指首领、领袖。
万物得“道”而生长;王侯得“道”而成为正统,让天下大治。

其致之也。

推而言之,由此可知。

天无以清,将恐裂;地无以宁,将恐废;

裂:崩裂。废:荒废。
天没有“道”,不得清明,恐怕要崩裂;地没有“道”,不得安宁,恐怕要震溃;

神无以灵,将恐歇;谷无以盈,将恐竭;

歇:消失、绝灭、停止。竭:干涸、枯竭。
神没有“道”,失去灵性,恐怕要灭绝;河谷没有“道”,就不能保持充盈,恐怕要干涸;

万物无以生,将恐灭;候王无以正,将恐蹶。

蹶(jué):跌倒、失败、挫折。
万物没有“道”,就不能保持生长,恐怕要消灭;侯王没有“道”,就不能保持正道,恐怕要倾覆。

故贵以贱为本,高以下为基。

所以贵以贱为根本,高以下为基础。老子强调的是以弱胜强,以无胜有。

是以候王自称孤、寡、不谷。

所以君王们自称为“孤”、“寡”、“不谷”。古代帝王自称为“孤”、“寡人”、“不谷”。不谷即不善的意思。

此非以贱为本邪?非乎?

这不就是以贱为根本吗?不是吗?

故至数誉,无誉。

所以最高的荣誉是无须称誉和赞美的。

是故不欲琭琭如玉,珞珞如石。

琭琭:形容玉美的样子。珞珞(luò):形容石坚的样子。
所以,我们应该不要求尊贵华丽得像宝玉,而应该宁愿坚实朴素如磐石。

心得总结:

本章老子连续七次使用“一”字来表述,这个“一”在这里代表“道”。“一”是“道”最先衍生出来的客观存在,由此再衍生万物,因此“一”可以看成是“道”。老子很多章节都提到“一”,如“圣人抱一为天下式”、“道生一,一生二”等。而本章中,对“一”的运用可谓发挥极致,这里就是”道“的意思。

这里老子认为无论天、地、人(神),还是侯王将相,以及天下万物都应该遵循“道”。如果与“道”在一起,也就是顺其自然,则诸事顺畅,否则就会麻烦多多,灾难深重。在现实社会中,如何来做到“一”,那就是要保持“清、宁、盈、生、正”。当我们把这些观念合而为一,深入实践才能有所体悟。

老子喜欢从事物的反面考虑问题,强调以弱胜强,以小博大。他指出贵以贱为根本,高以下为基础。这是一种非常深刻的思想,你若仔细想想,的确不无道理。没有低贱,哪里有高贵?没有低下,哪里来的高上?所以,我们应该摒弃华丽与浮躁,而保持朴素与宁静。

老子的语言颇有魅力,排比气势如虹,再加上言语深刻,就能使人振聋发聩。在这个喧嚣的世界里,浮华的东西太多了,朴素的东西太少。因此,我们应该心神合一,回到正道。学习《老子》的目的不是求道成仙,也不是升官发财,而是保持内心的淡泊,洞悉客观世界的运行规律,让自己的人生变得更加充实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