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道德经》第二十五章通行本原文:

有物混成,先天地生。

寂兮寥兮,独立而不改,周行而不殆,可以为天地母。

吾不知其名,强字之曰道,强为之名曰大。

大曰逝,逝曰远,远曰反。

故道大,天大,地大,人亦大。

域中有四大,而人居其一焉。

人法地,地法天,天法道,道法自然。

译文:

有一个东西混然而成,在天地形成以前就已经存在。

它寂静到听不到声音,虚无到看不见形体。它不依靠外力而独立运行,循环往复而永不衰竭,可以作为万物的母体和根源。

我不知道它的名字,勉强把它叫做“道”,再勉强给它起个名字叫做“大”。

它广大无边而运行不息,运行不息而深邃遥远,深邃遥远又能返回本原。

所以说道大、天大、地大、人也大。

宇宙间有四大,而人居其中之一。

人效法地,地效法天,天效法“道”,而道效法自然。

逐句解释:

有物混成,先天地生。

物,指道。混成,浑然天成。
有一个东西浑然天成,先于天地而存在。这个物体是“道”,是天地的母体,因此先天地生。

寂兮寥兮,独立而不改,周行而不殆,可以为天地母。

寂,安静。廖,虚空。寂兮寥兮:没有声音,没有形体。周行:循环运行。不殆:不息之意。
这个物体寂静而虚空,无声无息,独立运行着,周而复始,永不停息。

吾不知其名,强字之曰道,强为之名曰大。

强字之曰道:勉强命名它叫“道”。
我不知道它的名称,勉强称它为“道”,再勉强称之为“大”。

大曰逝,逝曰远,远曰反。

大,形容“道”是无边无际的、力量无穷的。逝,本意消失,指“道”的运行不止状态,无声无息,像消失了一般。 反:另一本作“返”。意为返回到初始状态,即本原。

故道大,天大,地大,人亦大。

人亦大,也有说“王亦大”,意为人乃万物之灵,与天地并立而为三才,即道大,天大,地大,人也大。

域中有四大,而人居其一焉。

域,宇宙空间。宇宙中有这四大,人是其中之一。老子将道、天、地、人并列,是宇宙中的主宰力量。

人法地,地法天,天法道,道法自然。

法,取法,效法,依循。人依循于地,地依循于天,天依循于道。道依循于自然,也就是回归本原。

心得总结:

本章是对于“道”的来源和运行状态的全面诠释,是对第十四章有关“惚恍”描述的补充,还阐述了天、地、人、道四者的关系。可以说是老子思想核心的体现,并引出了道法自然的概念。

“道”是一种什么东西,无法描述清晰,也无法确定其物质构成,只能说混混沌沌,恍恍惚惚,似有还无。也许“道”并非是一种东西,而是一种客观规律,或者是一种心里感受和认知。总之,“道”无法说明白,但确实又影响着天地万物和人类。

老子非常了不起的是指出了”道“的运行状态,即大到无边,无声无息,不停运转,由近及远到像要消逝,然后又由远及近,返回本原。”道“就这样循环往复,周而复始地运动着。他指出了万物是运动的而不是静止的,相互有联系的而不是孤立的,万物在运动变化后又不断回到原点,循环向前。现代哲学体系指出事物发展总的方向和趋势是由低级到高级、由简单到复杂的前进运动,也就是”螺旋式上升,波浪式前进“的发展规律。而老子在两千年前就已经洞悉了这个规律。

当然老子的思想非常朴素,就是效法自然,提倡清静无为,最后回归本真。这种初看起来似乎有点落后,与进步发展思想是违背的,但实际上等我们明白其中内涵后,我们却发现老子的话蕴含着高深的智慧。老子告诫我们应当以不变应万变,以无为胜有为,依循自然,天人合一,不断发展。这些观点与当代社会的和谐发展观也是一致的,西方社会也已认识到只有遵循自然、适应自然、效法自然,才能更好地改造自然和发展自然。由此,我们对于老祖宗留下来的东西应该与时俱进地去挖掘分析,而不是古板片面地看问题,否则我们就会陷入某种困境而无法自拔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