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道德经》第二十一章通行本原文:

孔德之容,惟道是从。

道之为物,惟恍惟惚。

惚兮恍兮,其中有象;

恍兮惚兮,其中有物。

窈兮冥兮,其中有精;

其精甚真,其中有信。

自今及古,其名不去,以阅众甫。

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?以此。

译文:

大德的形态,是由“道”所决定的。

“道”这个东西,恍恍惚惚,似有还无。

它是那样的不可捉摸啊,其中却有形态。

它是那样的恍恍惚惚啊,其中却有实物。

它是那样的深远暗昧啊,其中却有精质,这精质是真实存在的,是可以信验的。

自今及古,”道“之名从未去除。通过它,才观察到万事万物的初始。

我怎么了解万事万物起始状况的呢?都是从认识“道”开始的。

逐句解释:

孔德之容,惟道是从。

孔:甚,大。德:“道”形式上彰显为“德”。容:运作、形态。
大德的形态,是由“道”来决定。“道”是“德”的载体和本质,“德”是道的形式和表现。

道之为物,惟恍惟惚。

恍,惚,似有若无,难以捉摸,仿佛之意。
“道”这个东西,似有似无,恍恍惚惚。道可道,非常道。“道”不是可以说清楚的一般的道。
道是存在的,虽然看不到、听不见、摸不到,但它的的确确存在着,并影响着万事万物的生长与运行。

惚兮恍兮,其中有象;恍兮惚兮,其中有物。

象:形象、具象。“道”恍恍惚惚的,其中是有形态的;“道”混混沌沌的,其中是有实体的。

窈兮冥兮,其中有精,其精甚真,其中有信。

窈,深且远,微不可见;冥,暗昧,深不可测。精:最微小的物质,原子物质。
“道”深不可测、微不可见。“道”的原子物质非常真实,这些是可信验的。

自今及古,其名不去,以阅众甫。

众甫:甫与父通,引伸为始。
由今及古,”道“之名和规律一直都在,人们通过它来观察万事万物的起始。

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?以此。

以此:此指道。我,这里指修道之人,或得道的统治者。
我怎么来了解万事万物的起源呢?就是通过认识“道”开始的。

心得总结:

本章又回到了对于“道”的特征描写,承接着第十四章的内容。同时本章还指出了“道”与“德”的关系,“道”是“德”的载体,“德”是“道”的表现。“道”决定着“德”,万事万物通过“德”这个形式来体现“道”的规律。

“道”依然惟恍惟惚,是无状之状,无物之象。大道形态是在恍恍惚惚之间渐行渐远,幽暗深邃,其中有象,象中有物,物中有精,精中有信。总之“道”是真实存在,而又无法琢磨。

这章还提出了“道”内在是由“精”这种最细微的物质构成的。“精”很细小,肉眼不可见,但却是万物构成的最小单元,这有点像物理学里面的原子、中子、质子或夸克之类的基本粒子,当然也可以指量子。“道”不再是凭空想象,随意捏造,而是基于物质的基本粒子。从这点看,2000多年前的老子,真的很高明。他已经观察到世界万物都由基本粒子构成,万事万物都受这个所支配。

但老子毕竟不是化学家、物理学家或者天文学家,老子并没有系统论述世界的基本物质构成,也没有详述物种起源,也没有逻辑推演出宇宙大爆炸理论。老子虽然缺乏系统的逻辑推演,但老子的结论足以震烁古今。老子是一个哲学家,在对事物的理解和认识上非常深刻。

通过本章我们对于“道”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,对于“道”与“德”的关系也比较清楚了。但要想真正搞明白“道”,依然任重道远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