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道德经》第二十章通行本原文:

唯之与阿,相去几何?

善之与恶,相去若何?

人之所畏,不可不畏(人)。

荒兮,其未央哉!

众人熙熙,如享太牢,如春登台。

我独泊兮,其未兆;

沌沌兮,如婴儿之未孩;

儽儽兮,若无所归。

众人皆有余,而我独若遗。

我愚人之心也哉!

俗人昭昭,我独昏昏。

俗人察察,我独闷闷。

澹兮其若海,飂兮若无止。

众人皆有以,而我独顽且鄙。

我独异于人,而贵食母。

译文:

唯诺和呵斥,相距有多远?

美好与丑恶,又相差多少?

人所畏惧的对象,也不可不畏惧人。

其中道理宽广深远,好像没有尽头。

众人光彩照人,如同享受祭祀供奉,也如同春天里登高眺远。

而我却独自淡泊宁静,无动于衷。

我混混沌沌啊,如同婴儿还不会笑。

我疲倦散漫啊,好像浪子没有依归。

众人皆有所盈余,而我独自有所遗失。

我真是一颗愚人的心啊!

世人都明明白白,唯独我昏昏暗暗;

众人都精明洞察,唯独我不声不响。

我宁静时像大海一样静谧;运动飘忽时没有止境。

世人都很有作为,而我却愚昧粗鄙。

我唯独与人不同的,就是推崇孕育万物的母体-“道”。

逐句解释:

唯之与阿,相去几何?

唯唯诺诺与呵斥指责,相去很远吗?可能咫尺之间。

善之与恶,相去若何?

善恶对比,相差又有多少?只在一念之间。

人之所畏,不可不畏(人)。

让人们所畏惧的统治者,也不得不畏惧人们。苛政猛于虎,人人畏之,然而民众一旦起来反抗,就会令统治者瑟瑟发抖。帛书版后面有一个人字,通行本缺失了后面的人讲不太通。

荒兮,其未央哉!

荒,帛书写作望,表示宽广。央,尽头。这里面的道理宽广无比,没有止境。比喻“道”一望无际,无穷无尽。

众人熙熙,如享太牢,如春登台。

熙熙,光彩照人,兴高采烈。享,或乡,飨也。太牢,诸侯祭祀,猪牛羊齐备为太牢。春登台,春天登台也是一种盛大仪式,感应天地,祈求风调雨顺。这里的意思是众人也就是那些世俗的领导者总喜欢光彩照人、受人瞩目,如供奉祭祀,如登台大典。

我独泊兮,其未兆;

泊,淡泊。兆,征兆。唯独我(泛指有道的管理者)淡泊名利,不动声色,不随波逐流。

沌(dǜn)沌兮,如婴儿之未孩;

孩,咳,小儿笑。得道的人混混沌沌的,像婴儿还不会笑。即质朴纯真的像刚出生时的婴儿一样,白璧无瑕。

儽儽(lěi)兮,若无所归。

儽,帛书为累,疲倦。意味得道之人疲倦散漫,没有羁绊,无所依归,不为世俗所牵挂。

众人皆有余,而我独若遗。

众人(世俗领导者)都有所盈余,渴望名利双收。而我却好像有所遗失,不断给予付出。

我愚人之心也哉!

我(有道领导人)就是一个愚笨之人的心态。没有聪明智巧,没有争权夺利,只有纯真质朴。

俗人昭昭,我独昏昏。

俗人,未悟道的领导者。他们都明明白白,彰显光辉,而得道的统治者却昏昏沉沉,略显糊涂。

俗人察察,我独闷闷。

未得道的领导者精明强干,善于纠察,而得道的统治者不声不响,润物无声。未得道的精于算计、争夺名利,得道的不记得失、无我利他。

澹(dàn)兮其若海,飂(liù)兮若无止。

澹,宁静。飂,飘忽。得道的领导者宁静时如大海般静谧,行动飘忽像风一样永无止境。

众人皆有以,而我独顽且鄙。

一般世俗领导者皆想有作为,希望拥有和得到,而得道的领导人却保持朴素和粗鄙。

我独异于人,而贵食母。

有道的领导者与世俗的领导者不同点在于,推崇万事万物的母体-“道”。

心得总结:

老子这章是继续就入道和世俗进行比较,文中的我与众人形成了强烈的反差。“我”是一种表述方式,指统治者,而“众人”就是世俗的统治者。“众人”皆醉“我”独醒,老子是告诉统治者治理天下,应该保持朴素自然,笃守默默奉献精神,而不应该光彩照人,大肆渲染自己的丰功伟绩。

这一章仍然是之前章节的延续,也就是提倡朴素的治国理念与笃静守拙的处世哲学。老子的这个朴素思想究竟对不对,是具有积极意义还是消极意义呢?

这要看你怎么来看。你如果进不到那个门,怎么说都是多余,觉得老子胡说八道,但如果入了门,略有开悟,那就会感觉是大智慧。

我呢?觉得老子逻辑体系有待完善,论证过程并不充分,某些观点的可执行性有待商榷。但老子的总体思想,以及老子的品德和服务精神,我是极为赞赏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