道德经第12章
《道德经》第十二章通行本原文:五色令人目盲,五音令人耳聋,五味令人口爽;
驰骋畋猎,令人心发狂;
难得之货,令人行妨;
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,故去彼取此。
译文:色彩缤纷,使人眼花缭乱;音调嘈杂,使人听觉失灵;食物丰盛,使人舌不知味;
纵情狩猎,使人激荡发狂;
珍贵难得的货物,使人行为不轨。
因此,圣人但求吃饱肚子而不追逐声色犬马,摒弃物质享受而保持内心的安宁。
逐句解释:五色令人目盲,五音令人耳聋,五味令人口爽;五色:青、黄、赤、白、黑。五音:宫、商、角、徵、羽。五味:酸、苦、甘、辛(辣)、咸。这些东西都表示物质享受,令人贪图,但凡事过犹不及,一旦沉溺其中就会迷失自我,最后丧失了正常的分辨能力。
驰骋畋猎,令人心发狂;驰骋,这里意思是纵情放荡。畋,音tian,打猎的意思。纵情猎杀,会激起人性的杀戮,让人癫狂。
难得之货,令人行妨;难得之货,指奇珍异宝之类,这会激发人心贪婪。“行”表示行为,“妨”表示妨害。意即人们会因为争夺珍宝而做出伤害的事情来。
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,故去彼取此。所以好的统治者治理天下是为了老百姓能吃饱穿暖与过得安宁,而不是为了让大家纵情声色,过度享受物 ...
道德经第11章
《道德经》第十一章通行本原文:三十辐共一毂,当其无,有车之用。
埏埴以为器,当其无,有器之用。
凿户牖以为室,当其无,有室之用。
故有之以为利,无之以为用。
译文:三十根车辐横穿轮毂,中间留有空处,车轮才得以发挥转动的作用。
烧制陶土打造器皿,中间留出空处,器皿才能发挥盛放的作用。
开凿门窗建造房屋,有了门窗的空处,房屋才能发挥居住的作用。
所以,“有”使得万物产生效用,而“无”使得“有”发挥作用。
逐句解释:三十辐共一毂(gǔ),当其无,有车之用。三十也就是卅,古时候车轮上的车辐由三十根横条组成,横条之间有空隙,中间有圆孔安装车轴,因为有了这些空处,车轮才能转动前行。
埏埴(shān zhí)以为器,当其无,有器之用。埏,不同版本文字有差异,有做燃烧或搅拌的意思,怎么理解都不影响。埴是黏土的意思。就是烧制或打造陶土为器皿,中间也要留有空白,这样才能盛装食物和水。
凿户牖(yǒu)以为室,当其无,有室之用。开凿建造房屋,都要留下门窗的空洞,这样人才能出入,空气才能流通,阳光才能照射进来。
故有之以为利,无之以为用。因此,实体的“有”发挥了便利作用,人们可以使用它,而这个 ...
道德经第10章
《道德经》第十章通行本原文:载营魄抱一,能无离乎?
专气致柔,能如婴儿乎?
涤除玄览,能无疵乎?
爱民治国,能无为乎?
天门开阖,能为雌乎?
明白四达,能无知乎?
生之畜之,生而不有,为而不恃,长而不宰,是谓玄德。
译文:灵魂(精神)和肉体(物质)合一,能永不分离吗?
聚集精气,使得恬静柔和,能像出生的婴儿一般自如吗?
清除杂念,使得心灵清澈,能如明镜一般没有污垢吗?
爱护百姓,治理国家,能遵行无为而治的理念吗?
五官开合,吐纳呼吸,行动言表,能静如处子吗?
明晓天地,洞察四方,能不玩弄权术和心智吗?
生长养育万物而不占为己有,有了贡献和功勋而不居功自傲,
任凭万物自然生长而不去主宰和掌控,这就是最高深的“德”。
逐句解释:载营魄抱一,能无离乎?载(有记戴),有的理解为语气词,有的表负载,都可以,都不影响理解。关键是营魄,即魂魄,聚集在身体上的精气。魂是能独立躯壳而存在的魂灵,属阴气,这里代表精神,魄则依赖本体而存在的某种精力,属阳气,这里代表形体。这里是说要使两者合二为一,和谐平衡,达到最佳状态。
专气致柔,能如婴儿乎?专也有写槫,有说专一、集聚,也有说 ...
道德经第9章
《道德经》第九章通行本原文:持而盈之,不若其已;
揣而锐之,不可长保。
金玉满堂,莫之能守;
富贵而骄,自遗其咎。
功遂身退,天之道也。
译文:端着盈满的器皿还继续加满,不如适可而止;
捶打锋利的铁器而使之更加尖锐,是不能长久保持的。
金玉满堂,并不能长久守住;
富贵骄纵,是给自己带来祸害。
功成名就之时,要懂得急流勇退,这是客观自然规律。
逐句解释:持而盈之,不若其已,揣而锐之,不可长保。揣:音(zhuī )或抟(tuán),拿在手里揉搓成形。
这里“持”是拿或端着,“盈”这里是动词,即给一个器皿不断加满水,端着这个走路,那迟早会溢出来,不如放下来或倒出来一些。“揣”是捶打,“锐”也当动词用,即给一个铁器不断捶打,使之更加尖利,这样下去容易折断,是难以长久保持的。老子这是告诫我们,凡事有度,过犹不及。
金玉满堂,莫之能守;富贵而骄,自遗其咎。即使家财万贯,黄金满屋,也富不过三代,财富是守不住的;如果富贵了变得骄纵,嚣张跋扈,那就是自取其祸。再多的钱财也是无法传递,与其留下财富给后辈,不如留下智慧与思想。有钱并非坏事,但钱多了人容易膨胀,如果不懂得谦卑收敛,也就没有 ...
道德经第8章
《道德经》第八章通行本原文:上善若水。水善利万物而不争,处众人之所恶,故几于道。
居善地,心善渊,与善仁,言善信,政善治,事善能,动善时。
夫唯不争,故无尤。
译文:最好的善就好像水一样。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,停留在众人厌恶的低洼地方,所以最接近于“道”。
有道之人居住在善居的地方,心胸如水一般保持宁静而深不可测,待人真诚无私、效法于天,
说话善于守信、言行一致,为政善于有条不紊、治理有方,办事善于发挥才能,行动善于把握时机。
因为能做到与世无争,所以才不会招惹怨恨,也就没有怨咎过失。
逐句解释:上善若水。水善利万物而不争,处众人之所恶,故几于道。上善,即最好的善,是像水一样的。因为水的特性是滋润万物而不与争夺,也就是爱的奉献。而且水还去到那些人们不喜欢的地方,即便低洼阴暗潮湿,只要有需要,水就去到哪里,这是无我利他。统治者如果像水一样不与人争功,默默奉献,造福万民,那就是接近于“道”了。
居善地,心善渊,与善仁,言善信,政善治,事善能,动善时。这里不同版本,文字略有差异。不过并无大碍,意思相同。有道之人居住在善于修行的地方,心境明澈,如深渊一般,待人真诚,顺其自 ...
道德经第7章
《道德经》第七章通行本原文:天长,地久。
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,以其不自生也,故能长生。
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,外其身而身存。
非以其无私邪?故能成其私。
译文:天长地久,天地所以能长久存在,是因为它们不为了自己的生存而自然地运行着,所以能够长久生存。
因此,有道的统治者能够保持谦让不争,反而能在众人之中领先;将自己置之度外,反而能够保全自身。
这不正是因为他的无私吗?所以才能成就自己。
逐句解释:天长,地久。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,以其不自生也,故能长生。这里说的天地恒久是因为天地本身是无私的,并非为了自己的生存和生长而运行,因此才得以长存。这是典型的大公无私精神,也是毫不利己,专门利人的体现。大爱无疆,天下为公。真正为老百姓服务的领导者,应该为了普天下的利益而努力,而不是自身的利益,这样的领导者,才能够长久的留在人们心中。
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,外其身而身存,非以其无私邪?故能成其私。有道的统治者遇事让别人占先,不与百姓争利,反而能赢得别人爱戴和拥护,所谓财散人聚;凡事都把自身置之度外,身先士卒,生命反而能得以保全。这就是以无私而成其私。
心得总结:透过本章和全文,可以 ...
道德经第6章
《道德经》第六章通行本原文:谷神不死,是谓玄牝。
玄牝之门,是谓天地根。
绵绵若存,用之不勤。
译文:生养天地万物的道(谷神)是永恒长存的,也就是玄妙的母体。
玄妙母体的生育产门,就是天地生成的根源。
它绵绵不绝啊,永久长存,作用无穷无尽。
逐句解释:谷神不死,是谓玄牝。谷乃山谷,内中虚空,充满神奇。玄,深黑色,很玄妙。牝(pin,四声),母牛。
玄牝之门,是谓天地根。深玄奥妙的母体产门就是天地之根源,万物就像孩子从母亲的产门生产出来。这个过程的确非常神奇。
绵绵若存,用之不勤。万物生育是绵绵不绝的,永不穷尽。
心得总结:这一章老子指出了“道”的特性,如山谷中空,如母性的产门,也是万物生育的根源。且绵绵不绝,就像天地循环,生生不息,久世长存。
这里老子依然只是下定义,而没有给出为什么“道”是母体,为何母体产门是万物的根源,为什么“道”久世长存,延绵不绝,用之不尽。我想这里没有必要追问,因为老子本身就是下了定义,你若信便信,你若不信便不信。
我倾向于相信老子所言,“道”是存在的一个客观规律,也是孕育万物的母体。因为你若信,便会知道原来这个世界万物都是有生有灭的,而只有创造世界 ...
道德经第5章
《道德经》第五章通行本原文:天地不仁,以万物为刍狗;
圣人不仁,以百姓为刍狗。
天地之间,其犹橐龠乎?
虚而不屈,动而愈出。
多言数穷,不若守于中。
译文:天地并没有所谓的仁义慈悲,万物都像是草扎的祭品,在天地眼里并无特别。
圣人也是无所谓仁慈偏爱的,他对待百姓也像对待草扎的祭品一样,让百姓自作自息,顺其自然。
天地之间,不正像一个大风箱吗?静止的时候,它只是一个空空如也的箱子,一旦运行起来,就会运转不息,永不穷尽。
大道恒久客观,言行干预反而导致势穷力屈,不如保持中立,守住内心的虚静。
逐句解释:天地不仁,以万物为刍狗;圣人不仁,以百姓为刍狗。刍狗:刍(chú),草扎的狗。其实这就是一个很简单的意思,天地并没有人间的仁义慈悲,不一定要延伸太多。想想世间万物本身就是平等的,都是自然界的物件,是因为人把一些物品或人分为三六九等,而对于天地来讲,万物并无差别,你存在抑或不存在,地球依然那么旋转。人类自诩高级物种,其实与祭祀的草狗无异,本来无所谓尊贵卑贱,人也一样。人类所推崇的仁慈正义,这不过是人类的法则,而不是上天的。天地自己独立运行,周而复始,并不会因为世间万物而生怜悯 ...
道德经第4章
《道德经》第四章通行本原文:道冲而用之或不盈,渊兮似万物之宗。
挫其锐,解其纷,和其光,同其尘。
湛兮似或存。
吾不知谁之子,象帝之先。
译文:大“道”虚空无形,它运用起来无穷无尽,它深远的好像是万物的祖宗。
消磨它的锐利,消解它的纷扰,调和它的光芒,混同于尘埃之中。
它似乎隐没不见,但又似乎实际存在。
我不知道它是谁的后代,像是天帝的祖先。
逐句解释:道冲而用之或不盈,渊兮似万物之宗。大道空空如也,看起来啥也没有,但它运用起来却又无穷无尽,无所不包。道真深远啊,就像万物的源泉,深不可测。
挫其锐,解其纷,和其光,同其尘。“道”磨掉了锐气,抛除了纷扰,混合在阳光和尘土里。“道”非常普普通通,就隐没在稀松平常的事物里。
湛兮似或存。人们虽视而不见,但它似乎确实存在。
吾不知谁之子,象帝之先。我不知道“道”是谁的后代,似乎比天帝还早,是天的祖先。
心得总结:本章主要说的是“道”的特征,空虚无形,深邃高远,是万物之源、天地之祖。因此“道”是能够脱离于普通世界,从更高维度来审视世界的。我们的地球是三维世界,但是我们不知道是否存在四维、五维乃至更多维,以我们人类的视觉是看不到的, ...
道德经第3章
《道德经》第三章通行本原文:不上贤,使民不争;
不贵难得之货,使民不为盗;
不见可欲,使民心不乱。
是以圣人之治,虚其心,实其腹,弱其志,强其骨。
常使民无知无欲,使夫智者不敢为也。
为无为,则无不治。
译文:不推崇有才德的人,不使老百姓相互争夺;
不珍贵难得的财物,不使老百姓心生偷盗;
不炫耀引起贪心的事物,使民心不迷乱。
因此,圣人的治理原则是:让百姓保持内心的虚空,吃饱穿暖。
减少功利心,增强百姓的筋骨体魄,使老百姓去除智巧,没有贪欲。
使得贪婪智巧之人不敢任意妄为,圣人按照无为的方式行事。
顺其自然,依循无为而治,那么天下就没有什么不能治理的了。
逐句解释:不上贤,使民不争;不崇尚或推举圣贤,使得人民不去争权夺利。即不去鼓励人人都做圣贤,尤其是那些张口闭口君子风范,仁义道德的贤。因为人们在争夺的过程中往往没有成为圣贤,反而变得争权夺利,尔虞我诈。要知道圣人与大盗也就一步之遥。有很多所谓的“圣贤”也是一个幌子,拿来欺骗老百姓的。有如君子剑岳不群,也如一些汉奸走狗、贪官污吏、冠冕堂皇之辈。
不贵难得之货,使民不为盗;不拔高难得之货的价值,不去提倡奇珍 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