道德经第42章
《道德经》第四十二章通行本原文:道生一,一生二,二生三,三生万物。
万物负阴而抱阳,冲气以为和。
人之所恶,惟孤、寡、不毂,而王公以为称。
故物或损之而益,或益之而损。
人之所教,我亦教之:
强梁者不得其死,吾当以为教父。
译文:“道”是天地之始,生出了“一”,浑然一体的天地。
然后“一”生出来“二”,即天和地(或阴和阳)。
后来“二”生出来“三”,就有了这个世界的基本元素(或原始物种)。
再后来“三”生出万物,世界出现了千千万万不同的元素与物种。
万物背阴而向阳,阴阳二气相互交融,最后和谐一体。
人们所厌恶的就是“孤”、“寡”、“不谷”,但君王却用这些字词来称呼自己。
所以一切事物,如果减损它却得到增加;如果增加反而得到减损。
别人这样教导我,我也这样去教导别人:
强行天下的人死无其所,我将把这句话当作施教的宗旨。
逐句解释:道生一,一生二,二生三,三生万物。一:就是一,表示整体。“道”是无,也是宇宙一切的本根,混沌初开时生出来“一”,天地万物浑然一体。随即“一”分为“二”,即天和地(或阴和阳)。有了“二”,也就有了“三”,即大千世界的基本元素。有了“三 ...
道德经第41章
《道德经》第四十一章通行本原文:上士闻道,勤而行之;
中士闻道,若存若亡;
下士闻道,大笑之。
不笑,不足以为道。
故建言有之:
明道若昧,进道若退,夷道若颣(lèi)。
上德若谷;大白若辱;
广德若不足;建德若偷;质真若渝。
大方无隅;大器晚成;
大音希声;大象无形;
道隐无名。
夫唯道,善贷且成。
译文:上士听了“道”的理论,勤奋践行;
中士听了“道”的理论,将信将疑;
下士听了“道”的理论,哈哈大笑。
不被嘲笑,那就不足以为“道”了。
古时立言的人曾这样说过:
光明的“道”似乎暗昧;前进的“道”似乎后退;平坦的“道”似乎崎岖;
崇高的“德”好似低谷;最纯的白好似有污垢;
广大的“德”好似不足;刚健的“德”好似疲弱;质朴纯真好似混沌未开。
最方正的东西,反而没有棱角;最贵重的器皿,反而最晚达成;
最大的声响,反而无声无息;最大的形象,反而没有形状。
“道”隐没无形,无声无名。
只有“道”,才能使万物善始善终。
逐句解释:上士闻道,勤而行之;上士(高明的统治者)听了道,就勤勉践行。
中士闻道,若存若亡;中士(平庸的统治者)中士听了道,将 ...
道德经第40章
《道德经》第四十章通行本原文:反者道之动,弱者道之用。
天下万物生于有,有生于无。
译文:循环往复、不断走向对立面,是道的运动规律,道的作用柔弱而微妙。
天下的万事万物都产生于看得见的有形之物,有形之物又产生于不可见的无形的道。
逐句解释:反者道之动。反:通返,返回本根,循环往复。也可指相反、对立面。指道的运动规律是不断循环往复,事物发展不断走向对立面。而一旦到达极限,则物极必反,最后回到事物的本根。
弱者道之用。弱者:柔弱、渺小。指道的作用非常柔弱微妙,似有或无,你看不到、听不见、摸不着。但它的作用却无穷无尽,万事万物都受到它的制约。
天下万物生于有,有生于无。有:这里指道的物质存在,与第一章中“有名万物之母”的“有”相同,是世界万物的有形根源。无:与第一章中的“无名天地之始”的“无”相同,也就是无形的“道”。
天下万事万物都来源于有形的“有”,而有形的“有”来源于无形的“无”。有和无构成了有形和无形的一切客观世界。金木水火土,山河湖海、鱼虫鸟兽、风雨雷电等等,所有客观世界形态都产生于“有”,而“有”产生于“无”。因此“无”是“有”的基础。
老子的“道”是一种无形的微弱力量, ...
道德经第39章
《道德经》第三十九章通行本原文:昔之得一者:
天得一以清;地得一以宁;
神得一以灵;谷得一以盈;
万物得一以生;候王得一以为天下正。
其致之也:
天无以清,将恐裂;地无以宁,将恐废;
神无以灵,将恐歇;谷无以盈,将恐竭;
万物无以生,将恐灭;候王无以正,将恐蹶。
故贵以贱为本,高以下为基。
是以候王自称孤、寡、不谷。
此非以贱为本邪?非乎?
故至数誉,无誉。
是故不欲琭琭如玉,珞珞如石。
译文:往昔得到过道的例子:
天得道而清明;地得道而宁静;
神得道而有灵;河谷得道而充盈;
万物得道而生长;王侯得道而天下大治。
推而言之:
天不得清明,恐怕要崩裂;地不得安宁,恐怕要震溃;
神不得灵性,恐怕要灭绝;河谷不能保持充盈,恐怕要干涸;
万物不能保持生长,恐怕要消灭;侯王不能保持正道,恐怕要倾覆。
所以贵以贱为根本,高以下为基础。
因此侯王们自称为“孤”、“寡”、“不谷”。
这不就是以贱为根本吗?不是吗?
所以最高的荣誉无须赞美和称誉。
不要求尊贵华丽像宝玉,而宁愿坚实朴素如磐石。
逐句解释:昔之得一者。得一:即得道。曾经有过得道的例子。道生 ...
道德经第38章
《道德经》第三十八章通行本原文:上德不德,是以有德;
下德不失德,是以无德。
上德无为而无以为;下德为之而有以为。
上仁为之而无以为;上义为之而有以为。
上礼为之而莫之应,则攘臂而扔之。
故失道而后德,失德而后仁,失仁而后义,失义而后礼。
夫礼者,忠信之薄而乱之首也;前识者,道之华而愚之始也。
是以大丈夫,处其厚,不处其薄;居其实,不居其华。
故去彼取此。
译文:上等的德不表现出德的形式来,而实际上是有德的。
次等的德处处表现出没有失去德,而实际上还没有达到德。
上等的德遵照无为而不去刻意为之,次等的德是有所作为而有意为之。
上等的仁是有所作为而不去刻意为之,上等的义是有所作为而刻意为之。
上等的礼有所作为而得不到响应,于是扬长胳膊,硬拉着人们遵照礼仪。
所以,丧失了道后才会讲德,丧失了德后才有仁,丧失了仁后才有义,丧失义之后才是礼。
礼这个东西,是忠信不足的产物,也是祸乱之首;
先见之明,礼是道、德、仁、义变得浮华时才出现的,当然就是社会动乱的祸首了。
依据先知,礼不过是道的虚华表面,也是愚昧的开始。
因此,大丈夫为人当敦厚而不轻薄,朴实而不虚华。 ...
道德经第37章
《道德经》第三十七章通行本原文:道常无为而无不为。
侯王若能守之,万物将自化。
化而欲作,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。
镇之以无名之朴,夫将不欲。
不欲以静,天下将自正。
译文:道通常看起来什么也不作为,但它实际上却无所不为。
王侯若能遵照它的规律,万物就会自我成长,自我化育。
万物自生自长而产生贪欲时,就用“道”的德行来让其回归混沌朴素。
万物回复到混沌朴素状态,就不会有多余的欲望。
万物去除了多余的欲望,回归柔静,天下便自然达到和谐与安宁。
逐句解释:道常无为而无不为。无为:“无为”是指顺其自然,不妄为。无不为:无所不为。“道”通常看起来无所作为,而实际上无所不为。这就是润物细无声,做了事情而让人察觉不出来,让人觉得一切自然而然。
侯王若能守之,万物将自化。守之:即守道。之,指道。自化:自我化育、自生自长。君王如果能够遵守“道”的法则,那么万物都可以自我化育和生长,不要太多干预。
化而欲作,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。欲:指贪欲。朴:道的形态,混沌、朴素。万物自我成长产生贪欲时,我就用“道”来引领它回归朴素自然。
镇之以无名之朴,夫将不欲。无名之朴:“无名”指“道”。 ...
道德经第36章
《道德经》第三十六章通行本原文:将欲歙之,必固张之;
将欲弱之,必固强之;
将欲废之,必固兴之;
将欲取之,必固与之。
是谓微明,柔弱胜刚强。
鱼不可脱于渊,邦之利器不可以示人。
译文:想要收拢它,必先扩张它;
想要削弱它,必先增强它;
想要废除它,必先兴举它;
想要夺取它,必先给予它。
这就是微妙的高明,是以柔弱胜刚强。
鱼不可以脱离开深水,国家的利器不可以轻易示人。
逐句解释:将欲歙(xī )之,必固张之;歙:敛,合。想要收缩它,可以先扩张它。事物会对立转化。如果不断扩张,使得物体不断膨胀,最后它会自我爆炸。
将欲弱之,必固强之;固:暂且。想要弱化它,可以先使它强大。然后强大到骄傲自满、飞扬跋扈的地步,那时就会不堪一击了。
将欲废之,必固兴之;兴:兴旺、兴举。想要废除它,就先去兴旺它。不断兴旺它,使其变得狂妄自大、飞扬跋扈,最后它会轰然倒塌。
将欲取之,必固与之。取:一本作“夺”。与:给,同“予”字。想要夺取它,可以先给予它。不断施之以利,然后可以趁其不备,一举拿下。
是谓微明,柔弱胜刚强。微:微妙,隐藏。这就是微妙高深的道理,即以柔弱胜刚强。从事 ...
道德经第35章
《道德经》第三十五章通行本原文:执大象,天下往。
往而不害,安平太。
乐与饵,过客止。
道之出言,淡乎其无味。
视之不足见,听之不足闻,用之不可既。
译文:奉行了大道,天下人就会争相投奔而来。
人们争相投奔大道,就不会相互伤害,天下将会安稳太平。
面对音乐与美食的诱惑,人们会停步不前。
“道”说出口来,会觉得淡然无味。
“道”看起来似乎不可见,听起来似乎不可闻,但是它的作用却无穷无尽,用之不竭。
逐句解释:执大象,天下往。执:拿着、持有。大象:大道之象。往:前往。如果秉持大道,那么天下人都会前来归顺。
往而不害,安平太。太,同“泰”,平和、安宁的意思。人们归顺大道,那么就不会相互侵害,天下也就安稳太平。
乐与饵,过客止。乐与饵:音乐和美食,指精神与物质享受。遇到音乐和美食,人们往往会禁不住诱惑。
道之出言,淡乎其无味。“道”经言语说出来,变得淡然无味。指“道”不像音乐和美食那么吸引人。
视之不足见,听之不足闻,用之不可既。既:尽的意思。“道”似有或无,你看不见,也听不到,但它的作用却绵绵不断,永不枯竭。
心得总结:这章回到了“道”的作用和好处的描写。虽然书 ...
道德经第34章
《道德经》第三十四章通行本原文:大道汜兮,其可左右。
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,功成而不有。
衣养万物而不为主,常无欲,可名于小;
万物归焉而不为主,可名为大。
以其终不自为大,故能成其大。
译文:大道广泛无边,上下左右无所不及。
万物依赖它生长而不推辞,有了功绩,也不居功和占有。
它养育万物而不自以为主宰,始终保持无欲状态,这可以称之为“小”。
万物归附,它也不自以为主宰,这可以称之为“大”。
正因为他不自以为大,所以才能成就它的大德。
逐句解释:大道汜(sì)兮,其可左右。汜(sì):也有写泛,意为河流遍布向四处漫流。大道宽泛,四处遍布,上下左右无处不在。
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,功成而不有。恃:依靠。辞:推辞。万物都依赖生长,它并不推辞。有了功劳也不占有和居功。
衣养万物而不为主,常无欲,可名于小;衣养:衣被,可覆盖,意为生养、滋养。小:渺小。生养万物而并不自以为主宰,始终保持朴素自然,默默奉献,可以称之为渺小。
万物归焉而不为主,可名为大。归焉:归附。万物归附也不自认为主宰,可以称之为伟大。“道”能让天下万物归附,它的影响大到无边,但是却从不认为应当占有。“ ...
道德经第33章
《道德经》第三十三章通行本原文:知人者智,自知者明;
胜人者有力,自胜者强;
知足者富,强行者有志;
不失其所者久,死而不亡者寿。
译文:了解别人是有智慧,认识自己才是真高明。
战胜别人是力量强大,战胜自己才是坚强。
知道满足的人是富有的,自强不息的人是有志气的。
人始终不失去根本的能够长久,人到死都没有失“道”的才是长寿。
逐句解释:知人者智,自知者明;知:知道、了解。智:智慧。明:明白,高明。知道他人是有智慧的,知道自己的才是高明的。能了解他人说明懂得换位思考,能够去认识和理解他人,这样的人已经很不错了。但如果了解自己的优缺点,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,那就是有自知之明,这样的人才真高明。
胜人者有力,自胜者强;力:力量。强:刚强、坚强。战胜他人是因为比对手力量大,而能够战胜自己的才是真的坚强。战胜弱者其实没什么可说的,因为力量不同,战胜强者也没有什么值得炫耀,因为偶然因素或者对方疏忽大意。真正厉害的是战胜自己的人,消除自己的贪婪和自私,克制自己的欲望,保持朴素自然和内心的淡泊,这样的人才是真正强大的人。
知足者富,强行者有志;富:富有,指内心丰富。志:志气。 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