道德经第52章
《道德经》第五十二章通行本原文:天下有始,以为天下母。
既得其母,以知其子;
既知其子,复守其母,没身不殆。
塞其兑,闭其门,终身不勤;
开其兑,济其事,终身不救。
见小曰明,守柔曰强。
用其光,复归其明,无遗身殃,是谓袭常。
译文:天下万物有个起始,这个起始是万物的母体(本源)。
通过这个本源就可以认识其衍生出来的万事万物;
认识了万事万物,还能遵守万物的本源,就终身不会有危险。
堵塞耳目孔窍,禁闭欲望之门,就终身不会愁苦;
打开耳目孔窍,增添纷扰之事,就终身不可救赎。
能够观察到细微的叫做“明”;能够坚守柔弱的叫做“强”。
运用其外部光芒,回归内心的光明,不给自己带来灾祸,这就是所谓“承袭常道”。
逐句解释:天下有始,以为天下母。始:起始,根源。母:本源、根源,此处指“道”。天下万物都起始于本源,也就是“道”,“道”是一切的母体。
既得其母,以知其子;子:派生物,指由“母”所衍生的万物。通过认识本源,就能知道其他一切万物;
既知其子,复守其母,没身不殆。复守:回归、遵守。殆:危险。知道了一切万物,还遵守万物的本源,那就终身不会有危险。
塞其兑, ...
道德经第51章
《道德经》第五十一章通行本原文:道生之,德畜之,物形之,势成之。
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。
道之尊,德之贵,夫莫之命而常自然。
故道生之,德畜之,长之育之,成之孰之,养之覆之。
生而不有,为而不恃,长而不宰,是谓玄德。
译文:道生育万物,德养育万物,万物形态各异,是环境形势形成如此。
因此,万物无不尊重道而珍贵德。
道之所以受尊重,德之所以受珍贵,是因为它们不强加干涉,而让万物自然生长。
所以,道生育万物,德养育万物,它们使万物自然生长发育,使万物成熟结果,让万物得到滋养与庇护。
生育万物而不占有,成就万物而不自恃有功,让万物成长而不主宰,这就是玄妙深奥的德。
逐句解释:道生之,德畜之,物形之,势成之。之:代表万事万物。畜:畜养。势:自然环境与情势。“道”生育万物,“德”畜养万物,万物形态各异,精彩纷呈,这都是自然环境所形成的。
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。莫:无,没有。因此,万物都心怀感恩,尊重“道”而贵重“德”。
道之尊,德之贵,夫莫之命而常自然。莫:不。命:干涉、强制。常:帛书版为恒,恒久,永久。“道”的尊贵,“德”的贵重,在于不去强制干涉万物,而让万物 ...
道德经第50章
《道德经》第五十章通行本原文:出生入死。
生之徒,十有三;
死之徒,十有三;
人之生,动之死地,亦十有三。
夫何故﹖以其生生之厚。
盖闻善摄生者,陆行不遇兕(sì)虎,
入军不被甲兵;
兕无所投其角,
虎无所措其爪,
兵无所容其刃。
夫何故﹖以其无死地。
译文:人始于出世,而终于死亡。
正常生长的十分之三,
半途夭亡的十分之三,
正常生长,妄为而死的也占十分之三。
这是为什么呢?这是因为他们生养优厚,过度贪婪了。
据说善于护持生命的人,
在山地行走不会遇到犀牛和老虎,
在战争中也不会被武器所伤。
犀牛对这样的人无处用角,
老虎对这样的人无从用爪,
兵器对这样的人也没法亮出锋刃。
这是什么原因?这是因为这样的人懂得顺应自然,而不会进入死亡之地。
逐句解释:出生入死。出世为生,入地为死。人之旅程就是从出生到死亡的过程。
生之徒,十有三;徒:类,或通“途”。能自然生长,寿终正寝的人,十占其三。
死之徒,十有三;半途夭亡的,十有其三。
人之生,动之死地,亦十有三。本来可以高寿,却妄动作死的人,也占十分之三。
夫何故﹖以其生生之厚。生生之后:生长奉养 ...
道德经第49章
《道德经》第四十九章通行本原文:圣人恒无心,以百姓之心为心。
善者善之;不善者亦善之;德善也。
信者信之,不信者亦信之,德信也。
圣人之在天下,歙歙焉,为天下浑其心,百姓皆注其耳目焉,圣人皆咳之。
译文:有道的人是没有私心的,以百姓的心当作自己的心。
善良的人,善待他们;不善良的人,也善待他们,这样就人人向善了。
守信的人,信任他们;无信的人,也信任他们,这样就人人有信了。
有道的人治理天下,会收敛个人的私欲和偏见,使天下人们的心思归于纯朴,
百姓们都很重视耳闻目睹,有道的人善待百姓如婴孩一般,让大家回归到质朴自然。
逐句解释:圣人恒无心,以百姓之心为心。恒:长久。圣人也就是有道的统治者,他们往往没有自己的私心,也没有主观偏见,以百姓的心当作自己的心,也就是一心为民,天下为公。
善者善之;不善者亦善之;德善也。德:通“得”,也可以当成道之形式理解。善良的人,我们要善待,不善良的人,我们也依然善待,这就是得到善之真谛了。这是说无差别对待众生,只要领导者用心,那么一定可以感化民众。
信者信之,不信者亦信之,德信也。有信用的人,信任他们;无信用的人,也信任他们,这样就会建立起 ...
道德经第48章
《道德经》第四十八章通行本原文:为学日益,为道日损。
损之又损,以至于无为。
无为而无不为。
取天下常以无事,及其有事,不足以取天下。
译文:求学的人,学问一天比一天增加。
求道的人,私欲一天比一天减少。
私欲减少又减少,就达到了“无为”的境地。
“无为”表面上没有作为,实际上无所不为。
治理天下,要以“无为”为治国之本,如果经常扰乱民生,那就不配治理国家了。
逐句解释:不出户,以知天下;足不出户,便能知道天下事情。这是说心中明了,内心清净。通过外界消息和蛛丝马迹,稍加分析,便能够掌握天下大事了。
不窥于牖,以知天道。窥牖:窥,从小孔隙里看;牖,音yǒu,窗户。 不透过窗户瞭望,也能掌握天下的规律。这是做到了明心见性,不再受困于内心的狭隘,从而洞悉了万物的运行规律。
其出弥远者,其知弥鲜。弥:更加、极甚。出行得越远,对于“道”的理解就越少。这是因为背离了失去了“道”,失去了正确的方向,就会南辕北辙。
是以圣人不行而知,不见而明,弗为而成。不见而明:也有写不见而名,意为不窥而明天道。 弗为:不为,无为、不妄为。所以圣人(或统治者)即使不出门,也知道天下的大事,不亲眼所见 ...
道德经第47章
《道德经》第四十七章通行本原文:不出户,以知天下;
不窥于牖,以知天道。
其出弥远者,其知弥鲜。
是以圣人不行而知,不见而明,弗为而成。
译文:足不出户,便能知晓天下的大事;
眼不望窗,就能推理世界的规律。
如果背离了心中的“道”,即使远途奔忙,所知道的道理却很少。
所以,有“道”的圣人即使不远行也能知悉天下,不窥见也能明晓事理,不妄为而能有所成就。
逐句解释:不出户,以知天下;足不出户,便能知道天下事情。这是说心中明了,内心清净。通过外界消息和蛛丝马迹,稍加分析,便能够掌握天下大事了。
不窥于牖,以知天道。窥牖:窥,从小孔隙里看;牖,音yǒu,窗户。 不透过窗户瞭望,也能掌握天下的规律。这是做到了明心见性,不再受困于内心的狭隘,从而洞悉了万物的运行规律。
其出弥远者,其知弥鲜。弥:更加、极甚。出行得越远,对于“道”的理解就越少。这是因为背离了失去了“道”,失去了正确的方向,就会南辕北辙。
是以圣人不行而知,不见而明,弗为而成。不见而明:也有写不见而名,意为不窥而明天道。 弗为:不为,无为、不妄为。所以圣人(或统治者)即使不出门,也知道天下的大事,不亲眼所见也能够心中明 ...
道德经第46章
《道德经》第四十六章通行本原文:天下有道,却走马以粪。
天下无道,戎马生于郊。
罪莫大于可欲,祸莫大于不知足,咎莫大于欲得。
故知足之足,常足矣。
译文:治理天下遵循于“道”,让战马回到田地耕种。
治理天下不遵循“道”,小马驹在战场上出生。
最大的罪过莫过于不断满足私欲,最大的灾祸莫过于永不知足,最大的过错莫过于贪得无厌。
所以知道什么时候该满足了,就能得到永久地满足。
逐句解释:天下有道,却走马以粪。走马:善跑的马,意为战马。却:屏去,退回。粪:耕种,播种。天下有“道”,让战马从战场回到田间耕种。这是说天下安宁,没有战争,百姓安居乐业。
天下无道,戎马生于郊。戎马:战马。郊:野外,指战场。天下失去“道”,战马从野外战地出生。这是说天下大乱,战祸连年,百姓不得安宁。
罪莫大于可欲,祸莫大于不知足,咎莫大于欲得。罪:罪过。可欲:尽情放纵欲望。祸:灾祸。疚:过错。欲得:想要得到。最大的罪过在于尽情放纵,不断满足自己的私欲,而最大的灾祸莫过于永不知足,最大的过错莫过于总想得到。要知道欲望无止境,人一旦贪婪成性,最后就会迷失自我,招来灾祸。
故知足之足,常足矣。知足之足:懂得满 ...
道德经第45章
《道德经》第四十五章通行本原文:大成若缺,其用不弊。
大盈若冲,其用不穷。
大直若屈,大巧若拙,大辩若讷。
躁胜寒,静胜热,清静为天下正。
译文:最大的成就若有所缺,而它的作用永不衰竭。
最大的充盈好像空虚,而它的作用无穷无尽。
极致的笔直好像弯曲,最好的灵巧好像笨拙,最厉害的善辩好像木讷。
躁动能抵御寒冷,守静可以抑制燥热,清净无为是天下正道。
逐句解释:大成若缺,其用不弊。成:成功,成就。弊:困顿,匮乏。秉持大道,取得伟大成就的人,看起来若有所缺,并不会居功自傲,这样的人可以长久发挥作用。最大的完美是有缺憾的,这样的完美才是真完美。
大盈若冲,其用不穷。冲:通盅,中空,空虚。穷:尽。通晓大道,取得圆满功绩的人,看起来好像虚空,并不骄傲自满,这样的人发挥作用没有尽头。极致的盈满其实虚空,这样才会长久。
大直若屈,大巧若拙,大辩若讷。帛书版:大直若屈,大巧若拙,大辩若讷,大赢若绌屈:通曲,弯曲。大赢若绌:最大得有余似乎不足。讷:说话迟钝或言语谨慎。通晓大道的人,刚直得看起来似乎弯曲,灵巧得似乎笨拙,能言善辩得似乎迟钝木讷。最大的笔直反而有点弯曲,最大的灵巧反而有点笨拙, ...
道德经第44章
《道德经》第四十四章通行本原文:名与身孰亲?
身与货孰多?
得与亡孰病?
甚爱必大费,多藏必厚亡。
故知足不辱,知止不殆,可以长久。
译文:名声与生命哪个更为紧要?
生命与财富哪个更为珍贵?
在名利与生命的得失之间哪个更有害?
热衷名利必然付出巨大代价,贪图财富必定招致惨重损失。
所以,懂得知足就不会有屈辱,懂得适可而止就不会有危害,那样就可以长久。
逐句解释:名与身孰亲?名是名声或名誉,身则代表身体、生命,哪个更为紧要呢?一般人都会说:当然是身体和生命重要。可是在现实选择时,人们往往为了名利而不择手段,不惜以身体和生命为代价。
身与货孰多?货指那些金银财宝。那么身体与财货比起来,哪个更重要?人们可能会心口不一,表面都说身体重要,或者说两个都要。而实际行为当中,人们往往爱财如命,并美其名曰创造价值,其实就是不断满足自己的贪婪。
得与亡孰病?亡:失去、丢失。在得到名利与失去生命之间,哪一样更有害呢?如果可以得到名声和财富,但代价是失去健康甚至生命,人们会作何选择?人们往往会为了财富或名望而奋斗,而不重视已经拥有的健康。
甚爱必大费,多藏必厚亡。甚爱:过于喜爱。必大费: ...
道德经第43章
《道德经》第四十三章通行本原文:天下之至柔,驰骋天下之至坚。
无有入于无间。
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。
不言之教,无为之益,天下希及之。
译文:天下最柔弱的东西,能驰骋于天下最坚硬的东西。
无形的道可以渗入到没有间隙的地方。
我因此懂得了无为的益处。
不言的教导,无为的好处,普天下没有什么比得上。
逐句解释:天下之至柔,驰骋天下之至坚。至柔:最柔,指水。天下最柔的莫过于水,而水滴能穿金石。柔能克刚,弱能胜强。
无有入于无间。无有:没有,指虚空的“道”。虚空无形的“道”可以渗入到一切地方,甚至没有空隙的地方。“道”无影无形,润物细无声。
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。我因此知道了清净自然、无为而治的益处。
不言之教,无为之益,天下希及之。没有言语的教导,无为而治的好处,天下少有能及得上的。
心得总结:本章依然说的是柔弱胜刚强,以及“道”之无形,影响深远。其中“无有入于无间”是很有名的话,很多人拿来做座右铭。
老子认为柔能克刚,弱能胜强,这是反其道而行之的典型体现。事物表面看起来刚能克柔,强能胜弱,如刀能砍瓜切菜,也能堵住水流,然而再仔细一想就会发现水斩不断、压不扁,任你百般蹂躏,水还是 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