道德经第72章
《道德经》第七十二章通行本原文:民不畏威,则大威至矣。
无狎其所居,无厌其所生。
夫唯不厌,是以不厌。
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,自爱不自贵。
故去彼取此。
译文:人民不再畏惧统治者的威严,则反抗威严的斗争就会来临。
不要逼迫人民不得安居,不要阻塞人民谋生的道路。
只有不压迫人民,人民才不厌恶统治者。
因此,有道的圣人有自知之明而不自我表现,有自爱而不去显摆高贵。
所以要去掉那些彰显与显摆,而是保持自知、自爱。
逐句解释:民不畏威,则大威至矣。民不畏威:威,指统治者的镇压和威慑。大威至:这个威是指人民的反抗斗争。此句意为,百姓们不再畏惧统治者的高压政策,则反抗威严的斗争就会来临。
无狎其所居,无厌其所生。无狎(xiá):狎通狭,意为压迫、逼迫。无狎,即不要逼迫的意思。无厌:厌指压迫、阻塞的意思。不要逼迫人民不得安居,不要阻塞人民谋生的道路。
夫唯不厌,是以不厌。厌:压的意思,作“厌恶”解。不厌指人民对统治者的厌恶、反抗斗争。只有不去压迫人民,人民才不厌恶统治者。
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,自爱不自贵。不自见:见同“现”,表现。不自我表现,不自我显摆。自爱不自贵 ...
道德经第71章
《道德经》第七十一章通行本原文:知不知,上;
不知知,病。
夫唯病病,是以不病。
圣人不病,以其病病,是以不病。
译文:知道自己还不知道,这是一种高明。
不知道却自以为知道,这是一种缺点。
只有把缺点当作缺点,才不会有缺点。
圣人没有缺点,是因为他把缺点当作缺点,所以才没有缺点。
逐句解释:知不知,上;知不知:一说知道却不自以为知道,一说知道自己有所不知。知道自己还不知道,这是一种高明。所谓知人者智,自知者明。已经知道了而保持谦虚,不自以为是,这是一种高的修为。
不知知,病。病:病,毛病、缺点。不知道却自以为知道,这是一种毛病和缺点。
夫唯病病,是以不病。病病:把病当作病,把缺点视为缺点。唯有把缺点当做缺点,才能没有缺点。敢于承认错误,敢于面对问题,而不是自欺欺人。
圣人不病,以其病病,是以不病。圣人之所以没有缺点,是因为把缺点当做缺点,所以才没有缺点。谁没有缺点呢?关键是是否敢于承认问题之所在。
心得总结:本章老子主要是谈讲悟道和没有悟道的区别,把人性的弱点指了出来。很多人没有入道或者稍微入道就不懂装懂,自以为是,夸夸其谈,老子认为这是一种病态。而真 ...
道德经第70章
《道德经》第七十章通行本原文:吾言甚易知,甚易行。
天下莫能知,莫能行。
言有宗,事有君。
夫唯无知,是以不我知。
知我者希,则我者贵。
是以圣人被褐而怀玉。
译文:我的话很容易理解,也很容易施行。
但天下竟没有谁能懂得,没有谁能践行。
言论有主旨,事物有规律。
人们不懂得这个道理,因此不理解我。
知道我的人很少,效法我的人难能可贵。
因此有道的圣人穿着粗布衣服,而怀里有美玉。
逐句解释:吾言甚易知,甚易行。我的话很容易理解,也很容易施行。“无为”并不难懂,也不难去遵照。
天下莫能知,莫能行。但天下竟没有谁能知道,没有谁能践行。天下人不懂得“道”的真谛,也不愿去实行。
言有宗,事有君。宗:主旨、宗旨。君:规律或根据。此句帛书为:言有君,事有宗。言论有主旨,行事有根据。做事说话都要有根据和原则,这样的人让人信服。
夫唯无知,是以不我知。无知:指别人不理解。也有说自己无知。可惜人们不懂得这个道理,因此不理解我。“道”就在那里,有如美玉,人们却视而不见,甚为可惜。
知我者希,则我者贵。则:法则。此处用作动词,意为效法。
是以圣人被褐而怀玉。被褐:被, ...
道德经第69章
《道德经》第六十九章通行本原文:用兵有言:吾不敢为主而为客,不敢进寸而退尺。
是谓行无行,攘无臂,执无兵,乃无敌。
祸莫大于轻敌,轻敌几丧吾宝。
故抗兵相加,哀者胜矣。
译文:用兵之道在于:我不敢主动发起战争,但是会积极应战;我不敢冒进一寸,而是宁退一尺。
这就叫做行军不用阵列,奋力无需攘臂,执握不用兵器,这样就没有敌手了。
祸患莫大于轻敌,轻敌就会丧失我所说的“三宝”:慈、俭、不敢为天下先。
所以,两军势均力敌的时候,悲愤的一方必胜。
逐句解释:用兵有言:吾不敢为主而为客,不敢进寸而退尺。言:言论、主张。善于用兵的人说过:我不敢主动发起战争,战争要基于正义,我会积极被动防御。我不会贸然进攻,而是会退守以待时机。
是谓行无行,攘无臂,执无兵,乃无敌。行:军队编制,二十五人为一行。无行即无阵列。攘:撸起袖子,激愤的意思。执:抓握。也可以引申为威慑。所谓行军无需阵列,奋力无需攘臂,执握不用兵刃。这样的人,兵法早烂熟于心,打仗所向披靡,没有敌手。这是旨在说明“无为胜有为”
祸莫大于轻敌,轻敌几丧吾宝。祸患莫大于轻敌,轻敌就会丧失我所说的“三宝”:慈、俭、不敢 ...
道德经第68章
《道德经》第六十八章通行本原文:善为士者不武,
善战者不怒,
善胜敌者不与,
善用人者为之下。
是谓不争之德,是谓用人之力。
是谓配天古之极。
译文:善为将帅的人并不逞其勇武,
善于作战的人不被轻易激怒,
善于胜敌的人不与敌人正面冲突,
善于运用人才的人保持低下。
这就叫做不争之德,也是用人的能力。
这就是自古以来的法则。
逐句解释:善为士者不武,士:即武士,这里指将帅。善于做将帅的不会以武力逞强。用兵是不得已而为之,耀武扬威不是件好事。
善战者不怒,真正善于打仗的人不会轻易暴怒,而是沉着冷静,仔细分析形势,运筹帷幄。
善胜敌者不与,不与:不与敌人正面冲突。古汉字“與”、“興”字形非常接近,后人在传抄时有“不与”和“不兴”两个版本。“不与”就是不与之正面冲突,“不兴”就是不急不躁,都含有沉着冷静,出奇制胜的意思,两种解释均可。
善于胜敌的人不会兴奋急躁,不会与敌人正面硬刚,而是审时度势,冷静分析,出其不意,克敌制胜。
善用人者为之下。善于用人的人懂得保持低下,也就是保持谦和礼让。尤其对于人才,充分尊重和授权。
是谓不争之德,是谓用人之力。 ...
道德经第67章
《道德经》第六十七章通行本原文:天下皆谓我道大,似不肖。
夫唯大,故似不肖。
若肖,久矣其细也夫!
我有三宝,持而保之:
一曰慈;二曰俭;三曰不敢为天下先。
慈,故能勇;俭,故能广;不敢为天下先,故能成器长。
今舍其慈,且勇;舍其俭,且广;舍其后,且先,死矣。
夫慈,以战则胜,以守则固。
天将救之,以慈卫之。
译文:天下人认为“道”很宽泛,不像具体的事物。
正因为它宽泛,所以才没有具体事物的样子。
如果它像一个具体的事物,那么“道”也就变得很渺小了。
我有三件法宝,持有且保全它们:
第一件叫做柔慈;第二件叫做俭朴;第三件是不敢处于天下人前面。
有了柔慈,所以能勇武;有了俭朴,所以能宽广;不敢为天下人之先,所以能引领万物。
如今丢弃柔慈而追求勇武;丢弃俭朴而追求宽广;舍弃退让而求争先,这是走向死亡。
柔慈,用来征战,就能够胜利,用来守卫就能巩固。
天要援助谁,就用柔慈来保护他。
逐句解释:天下皆谓我道大,似不肖。我道大:道即我,我即道。“我”不是老子用作自称之词。似不肖:肖,相似之意。意为不像具体的事物。也可以理解为没有任何东西和“道 ...
道德经第66章
《道德经》第六十六章通行本原文: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,以其善下之,故能为百谷王。
是以圣人欲上民,以其言下之;欲先民,以其身后之。
是以处上而民不重,处前而民不害。
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。
以其不争,故天下莫能与之争。
译文:江海之所以能为百川汇聚的地方,是因为它善于居下,所以能成为百川之王。
因此,领导者要管理百姓,就要在言行上对百姓表示谦下;
要领导百姓,就要把自己的利益放在百姓之后。
因此领导虽然居于百姓之上,但百姓却并不感到压迫;虽然他身处百姓之前,但百姓却并不觉得妨害。
因此天下的百姓都乐意推举和拥戴而不会厌弃。
因为他不与人相争,所以天下没有人能和他相争。
逐句解释: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,以其善下之,故能为百谷王。百谷:川谷溪流。江海之所以能成为百川汇聚的地方,是因为它善于居下,所以能成为百川之王。人往高处走,水往低处流。人如果能学得水的秉性,善于居下,那么也能聚集人们的力量。
是以圣人欲上民,以其言下之;欲先民,以其身后之。上民:百姓之上,管理人们的意思。先民:在人们之前,意为领导。因此,领导者要管理百姓,就要在言行上对百姓表示谦下; ...
道德经第65章
《道德经》第六十五章通行本原文:古之善为道者,非以明民,将以愚之。
民之难治,以其智多。
故以智治国,国之贼;
不以智治国,国之福。
知此两者,亦稽式。
常知稽式,是谓玄德。
玄德深矣,远矣,与物反矣,然后乃至大顺。
译文:古代善于为道的人,不是教导人们以聪明智巧,而是告诫人们质朴纯真。
人们之所以难以统治,是因为他们使用了太多的智巧心机。
所以用智巧心机来治理国家,是国家的危害;
不用智巧心机来治理国家,才是国家的幸福。
知道这两种治国方式的区别,也是一个法则,长久懂得运用这个法则的,就叫做玄德。
玄德深不可测,远不可及,和万物一起复归于“道”,然后万物都顺应自然,天下大治。
逐句解释:古之善为道者,非以明民,将以愚之。明民:明白智巧,意为让人民懂得巧诈。愚,敦厚、质朴,没有智巧。古代善于为道(治理国家)的人,不是教导人们聪明巧诈,而是教导人们敦厚朴实。
民之难治,以其智多。智多:智巧、奸诈,不是善良质朴的智慧。百姓之所以难以治理,是因为人们有很多智巧心机。
故以智治国,国之贼;贼:贼臣,国之祸害。所以用智巧心机来治理国家,是国家的祸害;
...
道德经第64章
《道德经》第六十四章通行本原文:其安易持,其未兆易谋;
其脆易泮,其微易散。
为之于未有,治之于未乱。
合抱之木,生于毫末;
九层之台,起于垒土;
千里之行,始于足下。
为者败之,执者失之。
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,无执故无失。
民之从事,常于几成而败之。
慎终如始,则无败事。
是以圣人欲不欲,不贵难得之货;
学不学,复众人之所过。
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。
译文:天下安定就容易维持,在未出现混乱征兆时容易谋划;
事物脆弱时容易消解;事物细微时容易散失;
做事情要在它尚未发生以前就处理妥当;
治理天下要在祸乱没有产生以前就进行。
合抱的大树,生长于细小的萌芽;
九层的高台,垒砌于一层层泥土;
千里的远行,起始于脚下的步伐。
过度作为将会招致失败,过于执着将会导致过失。
因此圣人采取“无为”就不会招致失败,不过于执着就不会犯下过错。
人们做事情,往往在接近成功的时候却失败了。
如果做事情直到结束都能像开始那样慎重,就没有办不成的事情。
因此,有道的领导者以无欲当做欲望,不去珍贵难以得到的货物;
把不学当做学习方向,复盘和弥补 ...
道德经第63章
《道德经》第六十三章通行本原文:为无为,事无事,味无味。
大小多少,报怨以德。
图难于其易,为大于其细。
天下难事,必作于易;天下大事,必作于细。
是以圣人终不为大,故能成其大。
夫轻诺必寡信,多易必多难。
是以圣人犹难之,故终无难矣。
译文:以无为去有为,以无事去做事,以无味当有味。
以小为大,以少为多,面对怨恨当以“德”对待。
解决难事从容易处开始,处理大事从细微处着手。
天下的难事,一定要从容易处着手;天下的大事,一定要从细微处开始。
所以,圣人始终不自以为大,反而能成其大。
轻易许诺的,必然难以守信;太过容易的,必然会面临很多困难。
因此,圣人会把问题当困难来处理,认真对待,所以就不会有困难了。
逐句解释:为无为,事无事,味无味。为:动词,做。无为:清静无为。以无为的态度去有所作为,以不干预的方式去做事,以恬淡无味当作有味。老子的思想一贯发人深省,这里是以“无”的态度去做“有”的事。
大小多少,报怨以德。以小为大,以少为多。也有解释为大来源于小,多来自于少。还有一说是,去其大,取其小,去其多,取其少。这些虽然个别有差异,但总体意思差 ...